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印度“硬件梦”是否是白日梦?

编译 姬贺礼 《 青年参考 》( 2013年05月01日   24 版)

    众所周知,印度拥有很多世界一流的软件外包公司。但印度政府并不满足于此,它打算将软件业的成功,复制到计算机硬件行业。

    实行“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软件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制造电子产品则不然。例如,芯片制造厂需要大量洁净水,以及在关键时刻不会“掉链子”的电力。缺水严重、动辄停电的印度,要保证芯片制造商的水电供应,也非易事。另外,计算机和平板电脑组装厂家,还需仰仗规模经济以及容易获取廉价零件的渠道,而这些都需要多年经营方能实现。

    鉴于此,印度政府采取新的政策,那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印度通信与信息技术部信息技术司联合秘书阿杰伊·库马尔博士透露,2012年10月,印度政府悄然出台的“优惠市场准入”政策规定,政府机构所需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平板电脑和点阵打印机,至少有一半应从国内厂家购买。这项“国内采购令”,正是出自信息技术司。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在芯片制造厂家面前抛出高达27.5亿美元(约合171.6亿元人民币)的“诱饵”,吸引它们建立印度首家半导体生产厂,这是打造国产硬件产业的重要一步。

    不过,和印度很多经济政策一样,这种激励性政策,能否带来预期效果,尚在两可。美印商会驻纽约办公室负责人高拉弗·弗马(Gaurav Verma)说:“印度需要发展制造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弗马认为,印度迫使海外公司在印度从事制造的努力,到头来只会是黄粱美梦。“政府需要的不是强制措施,而是需要创立一个生态系统。”

    印度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有其现实因素:近年来,印度对外国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庞大,到2020年,购买电子产品的外汇,将超过进口石油所需外汇。眼下,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石油消费国,每年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占其总消费量的12%。2012年,印度耗资82亿美元进口半导体。而且,印度对半导体的需求,每年增长约20%。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印度花700亿美元购买外国电子产品,2020年将花3000亿美元。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过气”的点阵打印机,是印度制造的为数不多的电子产品之一。从去年3月至今年3月,有约40万台点阵打印机在印度售出,同比增长了2%。印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制造协会会长梅农透露,整个印度所购买的电子产品中,政府采购就占40%。

    印度官员希望利用这种购买力推动其他计算机商品的生产。鉴于目前在印度生产的电子产品不多,政府放宽了对“本土制造”的界定。倘若一台计算机有至少30%的零部件在印度制造,就算“本土制造”。库马尔举例说,印度不生产硬盘驱动器,但组装和测试此类产品,在印度组装的硬盘驱动器,也被视为印度制造。

    “要想实现这个梦想,成熟的生态系统必不可少。”

    印度政府迫切希望,国内出现一家生产电脑微处理器的工厂(建造资金高达50亿美元),处理器约占台式或笔记本电脑总成本的25%至35%。印度希望,这样一家工厂将催生规模更大的高科技制造产业。

    有两家公司已开始和印度政府谈判建设微处理器制造厂的事宜。其中包括印度最大的私有水力发电企业捷披集团(Jaypee Group)。它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有合作,后者将提供技术。另一家公司为印度半导体制造公司,不过,它实为美国公司,且不生产任何芯片。其合作伙伴是总部位于瑞士的芯片生产商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

    印度能否为芯片制造设施提供其所需的基础设施,哪怕只是提供起码的电力供应?美印商会会长罗恩·萨默斯对此颇为怀疑。萨默斯并非过虑,因为在以前,印度有过几次建造芯片厂的尝试,但都胎死腹中。

    一些批评人士警告,如果政府不能减少在印度境内经商的障碍,该国鼓励高科技革命的努力很可能再次劳而无功。梅农就持这种看法。在他看来,印度发展电子制造业,受多种不利因素制约。他表示,就拿有些电子产品来说,其制成品的进口关税低于零部件的关税;缺乏可电力;印度路况不好,抬高了运货成本。

    受“采购印度货”(Buy India)的政策激励,戴尔公司正考虑在印度开设制造厂的可能性。目前戴尔在印度组装电脑,但不在该国制造任何零部件。戴尔公司一名官员透露:“印方请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供应商,问他们能否在印度开厂,对方说‘不’。这个市场太小了,而且在印度运货,简直是个噩梦。” 

    但美印商会的弗马表示,印度有成功范例:汽车工业。20世纪80年代,印度向外国公司开放了汽车工业。目前已进驻印度的跨国汽车巨头包括:美国的通用和福特,德国的宝马及戴姆勒-克莱斯勒,法国的雷诺,日本的铃木、丰田及本田,韩国的现代。现在,印度的汽车保有量达到大约4000万辆。

    弗马说:“印度眼下拥有全球第六大汽车工业,政府创建的生态系统功不可没。”

    梅农认为,“如果我们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出现像富士康那样规模的企业,一系列配套措施就必须到位。要想实现这个梦想,成熟的生态系统必不可少。”

    在制造业方面,印度能否与中国竞争?梅农对此颇为乐观,“现在,在印度钦奈制造手机,比在中国花费的成本要低。诺基亚在全球各地所设工厂中,在印度的工厂最大。所以,印度有能力在制造业方面和中国竞争。”

    《纽约时报》、《印度时报》

分享到:

 

印度“硬件梦”是否是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