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斯坦福已不是大学……
○博主 Nicholas Thompson ○译者 小河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24日
37
版)
斯坦福还是一所大学吗?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有数十名斯坦福研究生和本科在读学生,离开学校为一家刚成立的科技公司Clinkle工作。有多位教职工参与了该公司的投资,其中斯坦福商学院前院长是董事会成员,还有一名计算机教授也在公司中拥有股份,他是部分创业学生的教师。
Clinkle的创始人是斯坦福一名本科生,他的导师是该校校长约翰·亨尼西。亨尼西也兼任公司顾问。Clinkle的主要业务是移动支付,如果一切顺利,就会在校园当中推广。也许斯坦福会效法当年对谷歌的做法,从这家新公司中获得股份。这其中充满了利益冲突和权力变化,不过不争的事实是,斯坦福领导层正鼓励学生辍学,以充实教职工的腰包。
斯坦福已为这个目标努力好一阵子了。该校和硅谷的联系已然密不可分。联邦电报公司就是104年前的斯坦福校友创立的。威廉·休利特和大卫·帕卡德(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搞发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同样是该校学生,不久之后就为一家新创业的公司工作。我的同学也纷纷技术创业,有的人一败涂地,有的人大获成功。现在风头正劲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也是由斯坦福毕业生发明的。
一年前,《纽约客》的撰稿人还曾和伊万·斯皮格尔聊过。该生当时有个有趣的想法并且正在付诸实施,那就是Snapchat。如今,每天至少有6000万张照片上传至被称为“Instagram二代”的Snapchat的服务器(编者注:Snapchat开创了社交网站的“阅后即焚”模式,在Snapchat上信息只能存在很短时间,然后就会永久消失)。斯坦福与硅谷是共生的,它们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在这个遍布棕榈树的名校中,学生们只把导师视为未来事业的投资人,在他们可以合法饮酒前就去开公司,辍学去淘金——这样一所学校意义何在呢?难道大学不应该是一个去迷茫,去思考,去阅读,去交际,去为你感兴趣的东西努力的地方吗?
曾经,斯坦福为社会输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嬉皮士,小说家,政治家,自由党,保守派,卓越的辍学生,当然了,还有运动员(斯坦福全名是小利兰·斯坦福大学。人们戏称这是两所学校,斯坦福大学和小利兰学校,后者提供的课程容易到连最专业的运动员都能轻松通过)。
现如今,尽管那些标志性的东西依然存在。学生们仍能读到乔叟的作品,棕榈树依然伫立。但学校重心似乎已悄然转变,整个学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拥有一支足球队的、巨大的新技术孵卵器。
也许学校可以换个更有技术含量的名字——“造星基地(Star Fond)”怎么样?这是个同音文字游戏(编者注:“Star Fond”发音类似斯坦福大学的英文名“Stanford”,同时也音似“Star Found——找到创业之星”),不过听起来就像个孵卵器的名字吧。最棒的是,这个名字早就有了个推特账户呢!
□博址 http://www.newyorker.com/blogs

斯坦福还是一所大学吗?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有数十名斯坦福研究生和本科在读学生,离开学校为一家刚成立的科技公司Clinkle工作。有多位教职工参与了该公司的投资,其中斯坦福商学院前院长是董事会成员,还有一名计算机教授也在公司中拥有股份,他是部分创业学生的教师。
Clinkle的创始人是斯坦福一名本科生,他的导师是该校校长约翰·亨尼西。亨尼西也兼任公司顾问。Clinkle的主要业务是移动支付,如果一切顺利,就会在校园当中推广。也许斯坦福会效法当年对谷歌的做法,从这家新公司中获得股份。这其中充满了利益冲突和权力变化,不过不争的事实是,斯坦福领导层正鼓励学生辍学,以充实教职工的腰包。
斯坦福已为这个目标努力好一阵子了。该校和硅谷的联系已然密不可分。联邦电报公司就是104年前的斯坦福校友创立的。威廉·休利特和大卫·帕卡德(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搞发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是如此。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同样是该校学生,不久之后就为一家新创业的公司工作。我的同学也纷纷技术创业,有的人一败涂地,有的人大获成功。现在风头正劲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也是由斯坦福毕业生发明的。
一年前,《纽约客》的撰稿人还曾和伊万·斯皮格尔聊过。该生当时有个有趣的想法并且正在付诸实施,那就是Snapchat。如今,每天至少有6000万张照片上传至被称为“Instagram二代”的Snapchat的服务器(编者注:Snapchat开创了社交网站的“阅后即焚”模式,在Snapchat上信息只能存在很短时间,然后就会永久消失)。斯坦福与硅谷是共生的,它们谁也离不开谁。
可是,在这个遍布棕榈树的名校中,学生们只把导师视为未来事业的投资人,在他们可以合法饮酒前就去开公司,辍学去淘金——这样一所学校意义何在呢?难道大学不应该是一个去迷茫,去思考,去阅读,去交际,去为你感兴趣的东西努力的地方吗?
曾经,斯坦福为社会输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嬉皮士,小说家,政治家,自由党,保守派,卓越的辍学生,当然了,还有运动员(斯坦福全名是小利兰·斯坦福大学。人们戏称这是两所学校,斯坦福大学和小利兰学校,后者提供的课程容易到连最专业的运动员都能轻松通过)。
现如今,尽管那些标志性的东西依然存在。学生们仍能读到乔叟的作品,棕榈树依然伫立。但学校重心似乎已悄然转变,整个学校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拥有一支足球队的、巨大的新技术孵卵器。
也许学校可以换个更有技术含量的名字——“造星基地(Star Fond)”怎么样?这是个同音文字游戏(编者注:“Star Fond”发音类似斯坦福大学的英文名“Stanford”,同时也音似“Star Found——找到创业之星”),不过听起来就像个孵卵器的名字吧。最棒的是,这个名字早就有了个推特账户呢!
□博址 http://www.newyorker.com/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