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自驾车为什么让人抛弃逻辑

○实习生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24日   34 版)

    人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出理性的决定。行为经济学的整个领域,连同所有被称为直观推断和偏见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非理性。

    在名为“不合逻辑”的行为列表中,有一项就是自驾车。在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的新一期《交通政策》杂志中,由意大利研究人员提供的报告显示,人们对自驾车往往表现出非理性的偏向——他们称之为“汽车效应”——在所有交通工具中,人们最钟爱的,往往并不是最节省时间和金钱的方式,而是自驾车。

    比起地铁和公共汽车,人们更偏爱小汽车,即使这与个人经济利益相悖。我们所选的出行方式明显受到直观推断和偏见的影响,偏离了理性行为。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游戏实验,得出这了结论。在第一阶段的50轮虚拟游戏中,玩家得到了一定数量的代金币,接下来,他们要为自己挑选旅行方式:自驾游或是乘坐地铁。价格和所花时间会决定他们的旅行成本,并由代金币支付。

    这其中存在陷阱:乘坐地铁出行的成本是固定的,而选择汽车的成本却会变化。随机的突发事件,如天气、意外事故、道路施工,都会影响驾车出行的成本。

    在路况良好的情况下,自驾游成本更低,因为它更快捷。但如果道路上汽车太多,乘坐地铁就是更好的选择。每一轮虚拟旅游之后,玩家都会收到反馈信息,得知自己花了多少“本钱”,这可能使他们在下一次换种方式出行。

    随着时间推移,玩家会从代价过高的出行体验中得到教训。而如果他们在实验中表现出色,省下了出行成本,就能得到货真价实的现金奖励。这成了人们好好表现的动力。

    在“自驾车vs地铁”的第一阶段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用公共汽车替换掉了地铁的选项,然后重新开始游戏。

    结果,在每一阶段的实验中,都明确反映出了汽车效应。玩家们在地铁与自驾车中进行选择时,自驾车的使用率是将近55%。尽管自驾车的平均成本比乘坐地铁要高50%以上,但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宁可开车。

    而在第二阶段,即“自驾车vs公共汽车”的游戏中,人们也出现了类似的偏向汽车的现象,这与有关交通成本的理性选择相反。

    当你留意到玩家每轮游戏后收到的反馈时,这调查结果就显得相当惊人了。虽然有些玩家通过改变选择来应对高额的自驾车成本,但人们显然不是心甘情愿这么做。“一旦人们选择了开车,他们往往就会把这个选择坚持下去。”研究人员写道。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一切都是虚拟游戏,玩家并不需要真的乘坐地铁。换句话说,即使没有排队等车、车厢拥挤之类的烦心事,而且还有真实的金钱补偿,人们也无法抛开对自驾车先入为主的感情。或许是对现实中公共交通的厌恶影响了玩家的判断,研究人员认为,只要一谈到开车,逻辑就被人们顺着车窗扔出去了。

    这一组实验表明,在重复的出行方式选择上,人们没有妥善处理接收到的信息,认知能力普遍偏低,理性计算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游戏实验虽然不能完美代表人们日常出行时的选择,但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想要实现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摆在眼前的难题不仅是技术和空间障碍,还有公众心理上的障碍。

    当然,有些人会从理性角度做选择,更青睐高效和经济的公共交通,但还有更多的人需要被鼓励。

    □美国《大西洋月刊》

分享到:

 

手机照片为FBI寻找爆炸案嫌犯
森林公寓:融合建筑与自然元素
自驾车为什么让人抛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