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读博士为什么是浪费时间

○译者 古雷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24日   36 版)

    博士生拿着低薪从事“奴隶劳动”

    1517年万圣节前夜,马丁·路德将95条论纲钉在了维滕贝格一个教堂的门上。在那个年代,一条论纲只是作者想要主张的一种观点。路德是信奉奥古斯丁教义的修士,他认为基督教徒不能用金钱铺筑通往天国的道路。

    时至今日,博士论文不仅是阐述某种观点,还是对原创研究过程的记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为获得博士学位而撰写论文。 

    在多数国家,博士学位是进入学术界的门槛,是进入独立研究领域的敲门砖——它就像某种知识杰作,由学徒与指导者通力协作完成。

    获得学位的要求,不同国家、大学甚至不同专业,要求各不一样。有些地方要求学生先花上两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或文凭。这些学生中有些人会得到一定补贴,另外一些则是完全自费。

    要获取某些博士学位只需要研究,有一些则是要求修完学分后参加考试,或给大学生授课。一篇数学学术论文可以是几十页,历史类学术论文则可能多达数百页。因此,新科博士有些还是20来岁的小伙子,有些是已经厌世的40来岁中年人。

    许多博士生有一个共同点:对现状不满。一些人称自己的工作是“奴隶劳动”。每周7天,每天10小时干活,工资低,前途渺茫,这种情况十分普遍。

    有笑话称,当你办公室的装修比家还豪华,还有喜欢的方便面牌子时,你知道自己是一名研究生了。“问题不是研究生院让人泄气。”一位坦承喜欢学院提供的免费披萨的学生说,“真正让人泄气的,是终点遥不可及。”

    纵观历史,大多数时候,到大学读学位是少数富人的特权,甚至很多执教人员都没有博士学位。二战后,高等教育扩张,讲师也被要求要有较高学历。美国大学堪称这方面的领头羊。 

    到1970年,美国大学学生占全球的1/3,却颁发了全球一半的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博士学位,当时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6%。此后,美国每年博士出产量不断翻番,一直到每年6.4万人。

    其他国家也在追赶。从1998年到2006年,经合组织国家颁发的博士学位数量增加40%,同期美国增加22%。博士培养在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和斯洛伐克尤为显著。甚至在年轻人口不断缩减的日本,也增加了46%。

    这些增长反映了美国以外大学教育的迅猛扩张。哈佛大学劳动经济学家理查德·弗里曼说,到2006年,美国高等学校招收的新生,只占世界的12%。

    博士在读生是积极性很高的、可供任意支配的廉价劳动力,招收更多博士生有助于学校开展更多研究项目。在一些国家,这些博士生可以用来扩展教育,而成本较低。一位耶鲁大学研究生助教9个月的教职收入为两万美元,而2009年全美在职教授的年均薪酬为10.9万美元。

    博士和博士后均供过于求

    博士生牢骚满腹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研究型博士的培养体系本身,似乎确实存在问题。而实用型“专业博士”,比如法学博士、商学博士以及医学博士,含金量要高很多。

    博士供过于求。博士学位授予量与研究职位数量严重脱节。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领导抱怨招不到高级技术人员,这表明博士教学与现实不对口。最激烈的批评者甚至将研究型博士学位的培养体系,比作庞氏骗局或是传销。

    实际上,博士“年产量”大大高出大学对讲师的需求。学者和记者安德鲁·哈克与克劳迪亚·德雷弗斯的著作称,美国在2005到2009年间一共培养出10万多名博士。与此同时,教授之职仅新增1.6万个。

    让在读博士生去教本科生的做法,导致全职教师职位减少。甚至在加拿大这种博士毕业生增长不多的国家,2007年授予4800人博士学位,同时却只新增2616人作为全职教授。在一些快速发展的国家,像巴西和中国,现在博士生似乎很短缺。

    研究领域存在同样情况。现如今,博士生以及作为合同雇员的“博士后”(有人称之为“学院的丑陋软肋”),承担大多数研究工作。博士后现在也是供过于求。

    弗里曼对2000年之前的数据研究显示,在美国生命科学领域,如果教职工作的需求每年增长5%,那这些学生(博士和博士后)里,仅有20%的人能找到工作。在加拿大,80%的博士后每年挣3.86万美元甚至更少,相当于当地建筑工人的平均薪资。

    博士后数量的增加,客观上成了博士生们通往学术职位的另一个障碍。在某些领域,有5年博士后的资历,是获得一份全职工作的前提。

    低薪博士研究人员和博士后大军,提升了大学及国家科研能力。但这并非总是好事。世易时移,受过良好训练的杰出人才或许变得无用。

    在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糟糕的薪酬和职业前景,反映在博士留学生的数量上。据弗里曼估计,在1966年,仅有23%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类博士文凭颁给留学生。到2006年,比例增至48%。相比国内学生,留学生更愿意忍受更差的工作条件。同时,这些优秀的外国廉价劳动力,使得薪酬成本大为降低。

    博士生找工作缺乏竞争力

    相比拥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未必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甚至收入反而更少。

    支持博士教育的人说,即使不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学术研究工作,读博士也值得。并非每个博士生都想进大学工作,许多毕业后都去了私营部门。

    这确是事实,但博士生退学率居高不下,表明很多博士在读学生没有信心。在美国,仅有57%博士学位的学生最终拿到学位。在人文学科(大多数属自费读博),比例为49%。更糟糕的是,其他领域的博士生,在攻读博士的头一年,很多人倾向于换专业。

    但人文学科博士生却不一样,他们最开始坚守领域,但最终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这些放弃了的人,却反而成了那些国家的学术精英。美国大学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那些完成了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比中途弃学的人聪明多少。缺乏指导、职业前景黯淡及经济拮据,都是他们最终放弃的原因。

    那些在大学外找到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也并非表现优异。一方面是因为博士课程本身专业性太强,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得不费力帮助学生找工作;而另一方面导师往往对离开学院的博士生缺乏兴趣。

    经合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博士们在获得学位后的5年,很多人都从事临时工作,这一比例在斯洛伐克超过60%,在比利时、捷克共和国、德国和西班牙超过45%。他们中很多人是博士后。约1/3的奥地利博士从事着与其学位无关的工作。在德国,13%的博士毕业生最后从事着卑微的工作。在荷兰,这一比例是21%。

    博士毕业生们确实领着比本科生更高的薪酬。《高等教育政策及管理》杂志刊登的伯纳德·凯西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英国,学士的收入比那些可以去上大学而未去上的人,收入高出14%。而博士的这一比例为26%。但硕士学位的回报却同样很高,有23%。有些硕士文凭仅靠一年时间就能取得。

    在某些领域,博士学位的优势荡然无存。在数学、计算机、社会科学以及语言学领域,博士挣的钱和硕士几乎一样。在工程、工业技术、建筑和教育领域,博士的收入甚至低于硕士。仅在医药、其他科学领域、商学和金融学领域,博士获得的回报才能说可以与付出相称。将各个行业平均起来,博士仅比硕士收入高出3%。

    施瓦茨博士是一名物理学家。他说,许多博士课程都可用时间更短的课程取代。他说,30年前,华尔街公司发现,有些物理学家能解出很难的微分方程,于是聘请他们来做“理学专家”、分析师和交易人。但今天一些更短的课程就已提供金融业所需的高等数学。施瓦茨说:“一个会解微分方程的物理博士生,已没有竞争力。”

    前途无量还是“钓个金龟婿”?

    许多学生说,他们开始某一领域的研究,纯粹出于热爱,研究本身就是目的。他们中很少人去想获得相关文凭后,将来出路在哪里。

    在英国,一项针对博士毕业生的研究显示,1/3承认之所以读博只是因为他们想继续做学生,或是想推迟去寻求工作。约有一半工程领域的博士生承认了这一点。科研人员能轻易获得补贴,因此他们就随大流地读起了博士。

    但选择继续待在学校有利也有弊。那些受到的教育远多于工作所需——即“受教育过剩”的人,会更容易对工作感到不满意,产出也更低,而且更容易跳槽。

    学院派人士认为,怀疑读博士学位是否值得,跟这个世界是否有太多艺术和文化一样多余。他们认为,知识学问从大学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让这个社会更多产、更健康。这或许没错,但对个人来说,读博仍是一个坏选择。

    学院和大学与博士生的利益并不一致。待在大学里的学生越聪明,对学院就越好。研究生能带来更多财政拨款,能丰富其导师的学术研究论文发表记录。学者们精心挑选优秀的本科生,训练他们成为将来的研究生。把这些聪明孩子送出校门,对导师毫无益处,至少开始时是这样。

    一位女学生,曾被导师殷切寄语,说她前途无量。该生此后开始漫长的7年学术研究之路,最后导师建议她去钓个金龟婿好了。

    读博士的种种弊端早已尽人皆知。我在10年前攻读一个基本上毫无意义的理论生态学博士时,对此就一清二楚了。当时欧洲试图统一高等教育,一些大学推动带有美国博士学位的结构化学习。

    为研究提供资金的机构意识到,很多博士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难以得到发挥。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学术观点及查阅文献等技能,在现今这个技术知识迅速被吸收消化,并被迅速传播给广大受众的现实社会里,显得毫无用处。

    一些大学目前也在为博士生培训“软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在求职市场里或许会派上用场。在英国,一个为期4年的“新通道博士”项目声称,为博士生提供此类技能培训。

    评估标准和激励动力可能也有必要改变。一些大学院系将每年产出博士的数量,作为成功标准,因而竞相培养更多博士生。对学生而言,更实际的衡量标准是他们多久能找到一份固定工作,收入会是多少。

    许多博士生是班上最聪明的,在各方面表现突出。他们在人生旅途上会获得无数赞誉和奖赏。每年新一批研究生踏上学术研究之路时,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去相信,他们进入的这个体系,是为他人的好处而设计的,刻苦和优秀都不足以保证成功,他们最好做点别的什么事。

    他们或许可以利用研究技能,更深入审视这种可有可无的博士教育。我觉得该有人就此写一个论文。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分享到:

 

读博士为什么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