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棺难定论
“铁娘子”葬礼“分裂”英国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24日
10
版)
|
4月13日,土耳其厨师侯赛因·奥泽尔用鲜花做了一面土耳其国旗,放在撒切尔夫人在伦敦的住所外。 |
|
4月17日,撒切尔夫人葬礼举行当天,反对者在英国街头示威。 |
|
|
4月17日是撒切尔夫人的官方葬礼日。这天,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在开会前全体起立,为“铁娘子”默哀一分钟。
然而在英国国内,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消息几乎分裂了英国社会——有人悲伤,有人狂喜;有人哀悼,有人欢庆。这种矛盾在葬礼当日集中爆发。
矿区民众对葬礼“不感兴趣”
在首都伦敦,花费达到一千万英镑的撒切尔夫人葬礼,几乎是当天最重要的事件。不过在英国西北部的诺斯利市,吊唁前首相并不对当地人的胃口。小镇海顿的酒馆中,吧台旁的电视直播着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而人们喝酒聊天,几乎不关注。
“她活着时制造的麻烦就够多了。”46岁的杰夫·迈吉说,“我们不想浪费时间看她的葬礼。”他和酒友们背对着正播放葬礼的电视。撒切尔夫人的灵柩还未到达圣保罗教堂,不知是谁已悄悄将电视切换到了体育频道。
在这里,撒切尔夫人“不可原谅的罪过”就是让几百万名矿工失业。在她被迫辞职之后那年,诺斯利市大约有1/5的成年劳动力没有工作。“是她将我们都变成了罪犯。”一位30岁男子说,“现在情况变得更严重了。”
“我现在应该在上班呢——如果有工作的话。但我已经失业两年。”他告诉英国《卫报》,他和同居女友有一个7岁的孩子。“为了换口吃的,我不得不偷窃。”
与他同桌喝酒的58岁男子绰号“小比尔”,他说:“她毁了诺斯利,我们永远不会原谅她。”
“为什么我们要为那个女人的葬礼付钱?”迈吉插嘴道。
“我们这里有个女的,3年前埋葬了在阿富汗牺牲的儿子,欠下的丧葬费现在还没有还完,每周要为还丧葬费筹集20英镑。”“小比尔”又说。
当地人透露,至少有一家酒馆在撒切尔夫人死讯传来时,举行了庆祝派对。
当遗体在军队护卫下从舰队街前往圣保罗教堂时,南约克郡的戈德索普也在进行一场葬礼游行。反对撒切尔夫人的条幅和海报,成为她葬礼日的主题。
一匹马拉着敞开的棺木,绕着村子开始了游行,棺木里是撒切尔夫人的肖像。下午3点15分,村民将棺木和肖像付之一炬。
不过,并不是所有当地居民都被这场活动吸引。卡罗琳·伍德库克说:“我完全同意她做错了——是她让钢厂和矿井倒闭——但作为一个人,她有权利获得一场平静的葬礼。”
政治家的“政治秀”?
英国《独立报》认为,卡梅伦政府操持的这场奢华礼葬“对很多人不公平”,并暗示卡梅伦在“消费撒切尔夫人的死”。英国《卫报》、《每日邮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提到了卡梅伦对撒切尔夫人的高度评价——“我们现在都是撒切尔主义者。”《独立报》评论文章指责卡梅伦的说法是在作秀。
议会内部也有人反对“厚葬”撒切尔夫人。前工党领袖麦迪逊就说:“我倡导人们反对它:撒切尔夫人不是丘吉尔。”他得到了很多工党议员的附议。
而政治家在葬礼上的表现,也引发了媒体各式各样的解读。鹰派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泪撒葬礼现场,吸引了媒体的目光。《每日电讯》报称,他成了撒切尔夫人葬礼上“标志性的形象”,而《每日星报》认为“他硬汉的形象融化了”。
《泰晤士报》则讽刺道,撒切尔夫人不会赞成奥斯本在吊唁时哭鼻子;如果她还活着,一定会告诉奥斯本先生“克制自己”。
“政府把葬礼变成人民埋单的公众事件”
在葬礼仪仗队经过的路线上,撒切尔夫人的反对者们高举标语抗议。
BBC称,哀悼者在数量上超过了抗议者。但《每日镜报》指出,抗议者稀少并不是因为所有人都爱戴她,而是“英国人不习惯对着棺材尖叫”。
反而是在葬礼举行前的一个星期,各种各样的反撒切尔组织层出不穷。英国斯特拉丝克莱德大学24岁的学生拜伦·辛普森也组建了一个这样的组织,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他利用脸谱网及电子邮件,邀请了8000多人走上街头欢呼。《绿野仙踪》中的歌曲《叮咚,巫婆死了》成为反对撒切尔夫人者的欢庆之歌,一星期内,下载量窜升到BBC音乐排行榜的前三位。
当仪仗队护卫灵柩经过卢德门广场时,300名抗议者转过身背对灵柩以示抗议。他们高喊“简直是浪费钱”,还有“托利党的人渣”。仪仗队通过后,抗议者和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彼此怒目而视。
希拉里·琼斯今年50岁,是英国日用品公司“露诗”的经理,也是“转身抗议”的组织者之一。她原本对撒切尔夫人并无怨恨,真正令她不满的,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行葬礼,并且将之变成一场“党派宣传”。
“我想要参加今天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把活动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而人民在为此埋单。”琼斯说。
“嘘声和倒彩被掌声淹没”
与爱戴撒切尔夫人的围观者相比,区区300人的抗议者显得势单力薄。据保守统计,共有超过5万人在灵柩行进的道路两旁目送“铁娘子”最后一程。《每日电讯》报甚至认为,实际数字可能达到10万。为了获得好位置,一些人提前一天就带着帐篷在路边等待。
约翰·洛克伦是提前一天等在圣保罗教堂门口的人之一。这位58岁男子从头到脚都穿着带有英国国旗图案的服饰。“我来向撒切尔夫人致敬。”他说,“所有她为之斗争的事情,她都获得了胜利。她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我们曾经活在黑暗中,是她把我们重新带入光芒下。她让不列颠重新成为‘大不列颠’。”
洛克伦的话也许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他们用行动表示对撒切尔夫人的感激和崇敬。当护送灵柩的骑兵队开始向圣保罗教堂行进,不知是谁带头,两边的人群开始鼓掌。掌声像接力般,一路持续到了圣保罗教堂。
掌声并不吵闹,也听不到口哨和起哄声。“掌声稳定、温暖、威严而且坚定。”《每日电讯》报称,“仪仗队经过卢德门广场时,有抗议者发出嘘声和倒彩,但它们很快被持续的掌声淹没了。”
79岁的玛格丽特·基特尔为了这场葬礼,特意从加拿大飞来。“我的家人参加过丘吉尔的葬礼。我想来参加玛吉(作者注:玛吉是撒切尔夫人名字玛格丽特的昵称)的葬礼,因为他们是历史上的两大伟人。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会遇到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人了。”她说。
25岁的大卫·利迪雅特搭了两小时的火车来到伦敦。他穿了一身黑西装,拿着一束粉白色的玫瑰,打算献给撒切尔夫人。“我认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英国人,是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
而52岁的斯图尔特·麦肯齐参加过马岛战争,当时他还是名年轻的伞兵。“大概有100多位伞兵来参加悼念。结束后我们会去喝一杯,为玛吉干杯。”
4月17日是撒切尔夫人的官方葬礼日。这天,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在开会前全体起立,为“铁娘子”默哀一分钟。
然而在英国国内,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消息几乎分裂了英国社会——有人悲伤,有人狂喜;有人哀悼,有人欢庆。这种矛盾在葬礼当日集中爆发。
矿区民众对葬礼“不感兴趣”
在首都伦敦,花费达到一千万英镑的撒切尔夫人葬礼,几乎是当天最重要的事件。不过在英国西北部的诺斯利市,吊唁前首相并不对当地人的胃口。小镇海顿的酒馆中,吧台旁的电视直播着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而人们喝酒聊天,几乎不关注。
“她活着时制造的麻烦就够多了。”46岁的杰夫·迈吉说,“我们不想浪费时间看她的葬礼。”他和酒友们背对着正播放葬礼的电视。撒切尔夫人的灵柩还未到达圣保罗教堂,不知是谁已悄悄将电视切换到了体育频道。
在这里,撒切尔夫人“不可原谅的罪过”就是让几百万名矿工失业。在她被迫辞职之后那年,诺斯利市大约有1/5的成年劳动力没有工作。“是她将我们都变成了罪犯。”一位30岁男子说,“现在情况变得更严重了。”
“我现在应该在上班呢——如果有工作的话。但我已经失业两年。”他告诉英国《卫报》,他和同居女友有一个7岁的孩子。“为了换口吃的,我不得不偷窃。”
与他同桌喝酒的58岁男子绰号“小比尔”,他说:“她毁了诺斯利,我们永远不会原谅她。”
“为什么我们要为那个女人的葬礼付钱?”迈吉插嘴道。
“我们这里有个女的,3年前埋葬了在阿富汗牺牲的儿子,欠下的丧葬费现在还没有还完,每周要为还丧葬费筹集20英镑。”“小比尔”又说。
当地人透露,至少有一家酒馆在撒切尔夫人死讯传来时,举行了庆祝派对。
当遗体在军队护卫下从舰队街前往圣保罗教堂时,南约克郡的戈德索普也在进行一场葬礼游行。反对撒切尔夫人的条幅和海报,成为她葬礼日的主题。
一匹马拉着敞开的棺木,绕着村子开始了游行,棺木里是撒切尔夫人的肖像。下午3点15分,村民将棺木和肖像付之一炬。
不过,并不是所有当地居民都被这场活动吸引。卡罗琳·伍德库克说:“我完全同意她做错了——是她让钢厂和矿井倒闭——但作为一个人,她有权利获得一场平静的葬礼。”
政治家的“政治秀”?
英国《独立报》认为,卡梅伦政府操持的这场奢华礼葬“对很多人不公平”,并暗示卡梅伦在“消费撒切尔夫人的死”。英国《卫报》、《每日邮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都提到了卡梅伦对撒切尔夫人的高度评价——“我们现在都是撒切尔主义者。”《独立报》评论文章指责卡梅伦的说法是在作秀。
议会内部也有人反对“厚葬”撒切尔夫人。前工党领袖麦迪逊就说:“我倡导人们反对它:撒切尔夫人不是丘吉尔。”他得到了很多工党议员的附议。
而政治家在葬礼上的表现,也引发了媒体各式各样的解读。鹰派的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泪撒葬礼现场,吸引了媒体的目光。《每日电讯》报称,他成了撒切尔夫人葬礼上“标志性的形象”,而《每日星报》认为“他硬汉的形象融化了”。
《泰晤士报》则讽刺道,撒切尔夫人不会赞成奥斯本在吊唁时哭鼻子;如果她还活着,一定会告诉奥斯本先生“克制自己”。
“政府把葬礼变成人民埋单的公众事件”
在葬礼仪仗队经过的路线上,撒切尔夫人的反对者们高举标语抗议。
BBC称,哀悼者在数量上超过了抗议者。但《每日镜报》指出,抗议者稀少并不是因为所有人都爱戴她,而是“英国人不习惯对着棺材尖叫”。
反而是在葬礼举行前的一个星期,各种各样的反撒切尔组织层出不穷。英国斯特拉丝克莱德大学24岁的学生拜伦·辛普森也组建了一个这样的组织,在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他利用脸谱网及电子邮件,邀请了8000多人走上街头欢呼。《绿野仙踪》中的歌曲《叮咚,巫婆死了》成为反对撒切尔夫人者的欢庆之歌,一星期内,下载量窜升到BBC音乐排行榜的前三位。
当仪仗队护卫灵柩经过卢德门广场时,300名抗议者转过身背对灵柩以示抗议。他们高喊“简直是浪费钱”,还有“托利党的人渣”。仪仗队通过后,抗议者和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彼此怒目而视。
希拉里·琼斯今年50岁,是英国日用品公司“露诗”的经理,也是“转身抗议”的组织者之一。她原本对撒切尔夫人并无怨恨,真正令她不满的,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行葬礼,并且将之变成一场“党派宣传”。
“我想要参加今天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把活动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而人民在为此埋单。”琼斯说。
“嘘声和倒彩被掌声淹没”
与爱戴撒切尔夫人的围观者相比,区区300人的抗议者显得势单力薄。据保守统计,共有超过5万人在灵柩行进的道路两旁目送“铁娘子”最后一程。《每日电讯》报甚至认为,实际数字可能达到10万。为了获得好位置,一些人提前一天就带着帐篷在路边等待。
约翰·洛克伦是提前一天等在圣保罗教堂门口的人之一。这位58岁男子从头到脚都穿着带有英国国旗图案的服饰。“我来向撒切尔夫人致敬。”他说,“所有她为之斗争的事情,她都获得了胜利。她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我们曾经活在黑暗中,是她把我们重新带入光芒下。她让不列颠重新成为‘大不列颠’。”
洛克伦的话也许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他们用行动表示对撒切尔夫人的感激和崇敬。当护送灵柩的骑兵队开始向圣保罗教堂行进,不知是谁带头,两边的人群开始鼓掌。掌声像接力般,一路持续到了圣保罗教堂。
掌声并不吵闹,也听不到口哨和起哄声。“掌声稳定、温暖、威严而且坚定。”《每日电讯》报称,“仪仗队经过卢德门广场时,有抗议者发出嘘声和倒彩,但它们很快被持续的掌声淹没了。”
79岁的玛格丽特·基特尔为了这场葬礼,特意从加拿大飞来。“我的家人参加过丘吉尔的葬礼。我想来参加玛吉(作者注:玛吉是撒切尔夫人名字玛格丽特的昵称)的葬礼,因为他们是历史上的两大伟人。在我有生之年,再也不会遇到像撒切尔夫人这样的人了。”她说。
25岁的大卫·利迪雅特搭了两小时的火车来到伦敦。他穿了一身黑西装,拿着一束粉白色的玫瑰,打算献给撒切尔夫人。“我认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英国人,是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
而52岁的斯图尔特·麦肯齐参加过马岛战争,当时他还是名年轻的伞兵。“大概有100多位伞兵来参加悼念。结束后我们会去喝一杯,为玛吉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