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首相撒切尔的首次中国行

为香港定调子的英国女人

实习生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10日   06 版)

    撒切尔夫人曾4次访华,并在其任期内确定了香港主权移交的时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她任首相后的首次访华——1982年9月24日, 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两人在会谈中交锋、碰撞,并最终为香港问题“定了调”。

    撒切尔此访前3个月,英国刚刚结束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只用了短短74天,英国就取得了这场远征战的胜利。

    选择在此时访华,撒切尔显然带着胜利者的余威,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香港”。 

    见面“寒暄”时,她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回敬:“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中国。”

    英国《独立报》在“撒切尔怎样丢掉香港”一文中,回忆了两人当时的对话。会谈进入正题后,撒切尔对邓小平表示,“只有在1997年后维持英国在香港的管辖权,才能保持该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她拒绝中国收回香港的计划,并称“在中国领土上有一片资本主义土地,只是一种想象”。 

    报道指出,撒切尔当时的目的是保留英国在香港的管理权。但这显然不是邓小平的想法,他重申新中国始终不承认19世纪3个不平等条约,并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英国在香港的继续统治。

    邓小平说,“如果我同意让英国在1997年后留在香港,那我就与清朝的卖国贼没什么两样,我做不到!”“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讲,主权不是一个可讨论的问题,中国必须收回对香港的主权,包括管理权,英国政府必须离开”。

    在《国际先驱导》采访撒切尔当年的外交顾问鲍威尔时,他回忆道,“两人的谈判风格都非常强硬。”他说,当邓小平提醒撒切尔,中国有权派军队武力收复香港时,后者回答“如果这样,将给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邓小平立刻回应,“如果这样,我们要勇敢面对这个灾难。”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 延长了50分钟才结束,双方最终各持己见。随后,中英双方经过22轮谈判,到1984年9月终于就香港问题达成一致。1984年12月19日,撒切尔在北京代表英国政府在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上正式签字。

    除了充满火药味的对话,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门口“饱含深意”的一摔,也成了多年来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幕。

    在经过激烈交锋后,撒切尔面色凝重。当她下台阶时,由于步伐过快,高跟鞋一歪,身体失去平衡,栽倒在了台阶下,连手中的包都飞了出去。

    这一幕,被早已等在门口的记者们拍个正着。《独立报》调侃道,一位英国首相在与中国谈判领土归属问题时,朝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的陵墓磕了个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撒切尔“跌倒”后,香港股市、房地产随即“跌声一片”。香港回归后,人们旧事重提,她的这一摔被解读为“预示着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

    “攘外”的同时,撒切尔也不忘“安内”。英国《卫报》报道,当年访华之际,撒切尔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答谢宴会”,请了120名客人。筹备时,她身为女人“精打细算”的优势显现了出来,英国外交部本希望按每人75元人民币的标准设置菜单,其中包括海兔和鱼唇。撒切尔却认为每人50元的标准就很好了,并把黄油和草莓酱从甜点的选项删除,换成了水果沙拉。

    撒切尔基金会历史研究员科林斯告诉美联社,撒切尔此举是为了规避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她不想在回国时看到报纸头条:玛格丽特在国内削减公共医疗费用,却在国外用公共资金大宴宾客。”

分享到:

 

撒切尔夫人辞世,留给世界“爱与恨”
为香港定调子的英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