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探索曾经的禁区,你只需紧紧鞋带

阿尔巴尼亚:幽谷险峰不再设禁

作者 [美] 蒂姆·内维尔 编译 书畅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10日   42 版)

    山间小镇的黄昏

    从前南斯拉夫到阿尔巴尼亚的山地越野路线,令巴尔干旅游地图上的“禁区”不复存在。

    季节变化得真快,山区的寒夜毫不留情地吸光了白昼的热量。我把毛毯紧紧裹在身上,听着狗儿们在山脚下狂吠。午夜已过,还要等上几个小时,晨祷的钟声才会响起。

    来自爱达荷州的彼得·格拉布坐在屋角,就着昏暗的电灯浏览地图。此刻,我们身处前南斯拉夫黑山共和国的一家小旅馆里。在这个穆斯林社区南边,有一条岩石小路蜿蜒向上,隐入层叠的石灰岩之间。天明时分,大家就要顺着这条路,悄无声息地走进阿尔巴尼亚。

    深入“禁区”为体验生活

    阿尔巴尼亚及其周边曾是巴尔干旅游地图上的“禁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谁胆敢跑去冒险。

    情况直到最近三五年才有所好转,导游们开始带着游客在黑山的桥下划船,去阿尔巴尼亚的古迹参观,或是到科索沃境内滑雪……用当地旅游业人士的话说:“来这里的都是来体验生活的,看牧羊人,看老妇人采石榴,到村民家中感受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格拉布经常组织境外探险,尤其希望开辟一条穿越巴尔干半岛欠发达地区的路线。他的愿望在一年前成真,并将新项目命名为“巴尔干小路之巅”(Peaks of the Balkans Trail)。顾名思义,整趟旅程以徒步山地越野为主要形式,连接起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地区,沿途有3个相邻的国家公园,到处都可找到堪比瑞士阿尔卑斯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数千英尺高的绝壁高耸入云,农舍像一丛丛紫菀散落在山谷中,林间不时冒出狼和猞猁的身影。

    其实,当地的条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陋。百姓把老房子改建为乡村旅馆,有柔软的床铺,也有自制的干酪、熏肉和白兰地。感谢去年夏天出台的通行证制度,如今,即使跨越边境游玩也完全合法。于是,7个胆大的美国佬通过社交网站相识,启动了这次巴尔干之旅。

    作为队伍的领袖,格拉布通宵达旦地研究地图并制定路线。据他说,我们将经过欧洲最高的冰蚀山之一,它被阿尔巴尼亚人唤作“诅咒之妖山”。考虑到多数队员都是野外穿越的新手,原定10天的计划被缩短了一半,只能体验一部分。即使这样,整趟行程也足够辛苦。

    碉堡是阿尔巴尼亚的地标

    早上9点,Prokletije国家公园负责人德雷斯科维奇,开着一辆军用运输车把我们送到远征小路的开头。那是一辆“平茨高尔”全地形车,性能之好让我颇感意外。最初一段路的气氛相当轻松,队伍穿过一片片山毛榉林,向最近的开阔地进发,大理石样的白色岩石在登山靴底下吱吱作响。一只秃鹰在头顶懒散地盘旋,还有好事者捡起石子打它。    

    午后时分,海拔5000英尺的佩贾关口(Peja Pass)出现在面前,光秃秃的岩石围成矮墙,附近一棵树都没有。边防人员穿着破旧的制服站在窗后,他们的营房也是用石头建的。更远的地方依稀可见几座圆顶碉堡,乍一看有点吓人,走近些才发现它们年久失修,顶部都裂开了。导游塞米尔·卡德维奇不失时机地提醒道,这里已是阿尔巴尼亚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恩维尔·霍查下令在全国大建防御工事,劳民伤财,最后根本没派上用场。

    抵达这个关口前,大伙儿已经爬了2600英尺的山,而且几乎是垂直的;更恐怖的是,要想抵达今晚的宿营地赛兹(Theth)镇,还有4000英尺同样陡峭的下山路。在上古冰河开拓出的峡谷间,沿着之字形山路磕磕绊绊,绝对是种严苛的考验。谢天谢地,就在我感觉膝盖即将碎裂时,远方出现了一座散发出桔黄色灯光的尖顶屋;那是一座看起来如同从中世纪穿越时空而来的旅馆,石头墙,矮窗子,30岁出头的老板波利亚热情接待了我们。

    在向资本主义迈进期间,阿尔巴尼亚历经动荡。忍无可忍的波利亚和许多同胞一起逃到意大利,做建筑工糊口。2009年,他才回到老家,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店老板,每年接待300多名游客。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的行李已在房间里“恭候多时”了——开始旅程时,行李被放在另一辆车上先行运走,我们只带着贵重物品和必需的给养徒步攀援。

    险峻地势令男子汉们折腰

    一夜无话,早餐也很可口。重新焕发起精神的我们直奔东边8英里外的瓦尔博纳(Valbona)村。

    绿草如茵的山间小道旁不时出现简陋的教堂。这里“地无三尺平”,因为交通不便,作为穆斯林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始终无法建立有效管理——要知道,他们统治了巴尔干的其他部分长达5个世纪,所以,塞兹和瓦尔博纳在历史上一直是天主教徒聚集之地。

    横亘在两地间的阿拉彼特山(Mt Arapit)海拔7274英尺,异常峻峭。上午10点,空气已相当闷热,大汗淋漓的我默念:一个多钟头才走了800英尺,还有3000多英尺要爬呢。

    出发前一天晚上,同行的众人就要不要租几匹马代步展开了争论,崇尚“男子汉气概”的一派占了上风。然而,头一天的伤病就让这帮托大的家伙懊悔不迭:业余拳击冠军雷尼韧带拉伤,退休医药界巨头迪克则摔坏了脚踝。最后,格拉布不得不临时找了匹马,它很快派上了用场——60岁的律师理查德心脏出了点问题,骑上马才不至于掉队。

    穿过山口,道路急速下降2500英尺,进入一片开阔的冲积盆地。新房东朱巴尼的有篷货车已在等着我们,通向他那混凝土结构的旅馆的沥青路,几周前刚刚完工。

    老板的儿子阿迪特是个快乐的年轻人,问我对阿尔巴尼亚印象如何。我实事求是地回答,在这么一个古老的地方,有些东西看起来倒是挺新的。小伙子闻言,语气中的自信依然不减:“也许正是因为新,才充分说明我们正在成长。”

    动荡的阴影已渐行渐远

    我们原计划从瓦尔博纳徒步折返,然而,连续两天的长途跋涉后,人和马都太疲惫了,加上道路被山洪冲断,大伙儿改为驱车前进。

    途中,所有人心惊胆战地目睹一辆“欧宝”车的残骸歪倒在路边,那是几个月前一枚地雷爆炸造成的结果。导游塞米尔以巴尔干人特有的幽默安抚大家:“不用担心,那是反坦克地雷干的,咱们的重量不够触发它。”

    翻过若干条山梁,跨过更多的沟壑,我们回到了黑山-阿尔巴尼亚边境,那辆“平茨高尔”很快就来了,旁边还多了一辆白色的“路虎”陪伴。边防检查员对我们的证件毫无兴趣,反倒热情地推介起了接下去的行程:到普拉夫(Plav)观光,那儿是该地区最大的城镇。距提供Wi-Fi服务的咖啡馆不远处,一座上了年头的城堡引起了我的兴趣。这座建筑与浪漫无关——几百年前,本地经常发生种族冲突,每到夜晚,百姓就会躲进这种堡垒避难。

    剩下两日的行程各有亮点。第4天,我们撞进了一处名叫博加(Boga)的滑雪场,登山索道收费低至不可思议的1欧元。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海拔7880英尺的哈伊拉峰(Hajla peak),又长又窄的山脊上,某处地点格外特别:你可以一脚踩在科索沃的土地,另一只脚踏入黑山的领土,往东远眺,可以看到塞尔维亚的平原,南边则是马其顿的地盘。

    我们徒步走过的总路程不到35英里,但这次巴尔干之行的意义并非用数字所能衡量。在那里自由行走,就好比头一回品尝一瓶佳酿,一个古老而全新的欧洲,一个亲切而狂野的欧洲,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你面前;要想更进一步了解它,你只需再紧一紧自己的鞋带。

    美国《纽约时报》

分享到:

 

阿尔巴尼亚:幽谷险峰不再设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