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二维码、iPhon5、海葬:变了的清明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10日   28 版)

    4月3日,北京清明节专场海葬上午在天津塘沽举行,177名市民心怀哀思将69位亲人的骨灰撒向了大海。图片来源 CFP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节,北京如约飘起了小雨。

    《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已有2500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清明相关的活动和风俗很丰富,包括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随着时间推移,除了祭祖扫墓,其他习俗已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对一些人来说,清明节似乎成了又一个“鬼节”;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清明节只是意味着3天的小长假。

    不变的哀思 变了的吊唁方式

    美国《纽约时报》这样描述了中国清明节的一个典型场景:清明节前夜,北京,51岁的赵雯(音)在距离一条主干道不远的街边,点燃了一沓沓纸钱祭奠弟弟,其中有“人民币”也有“美元”。她还烧了一些用来祭奠的假支票,这样弟弟可以“用来存在天堂的银行里”。因为怕他在极乐世界里无聊,她还丢进去了一本“护照”,方便他在极乐世界“旅游”。

    据民政部门公布的数据,2012年的清明节有5.2亿中国人祭祖上香。今年,北京市政府统计,清明节前的星期六(3月27日),一天就有13.3万人到访了全市20处公墓,一些墓地扫墓的人数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度以封建迷信为理由取缔了清明节。近年来,人们对扫墓祭祖越来越看重,2008年开始,清明节正式成了法定假日。

    清明祭奠死去的亲人,是五湖四海华人共同奉行的一个传统。《马来西亚星报》网站报道,居住在马来西亚乔治城的华人纷纷利用春假之前的周末,来完成他们祭祖的“使命”。

    该报道说,尽管天气炎热,祭祖的仪式却丝毫不马虎,前去祭祖的人手中提着烤熟的猪肉、家禽、茶叶、水果和鲜花。当然也少不了纸钱和元宝,以便去世的人在阴间也能享受好的生活。

    为躲过清明节的人潮,75岁的华人林明志早早来到墓地。他与分别已71岁和69岁的两个弟弟一同来祭奠父亲,“父亲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据时期去世了”。他们先清理了周边杂草,然后上供祭拜。林明志解释,父亲去世时条件所限没有好好操办,他和家人一直心中觉得愧疚。如今条件好了,绝不再委屈父亲。

    45岁的李航陪同81岁的老父亲来祭拜母亲,她还特意带上了13岁的儿子。她说年轻人应该认识到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当我们不在了,你也要这样做。”她这样教导儿子。

    对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李伟华来说,清明节不仅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也是见到家族成员的机会。“除了春节,清明节是我的家人团聚的惟一机会。”

    一些中国人则会长途跋涉去凭吊先人。54岁的李立华是一名公务员,他坐了20个小时火车从北京到福建。他声称绝对不会错过为先人扫墓。他说,“可以由此来判断一个家族的价值。”

    对于那些无法回家的人,如何祭奠先人成了一个难题。热心科技的年轻人选择互联网上的吊唁,网络用户可以购买虚拟鲜花,点点鼠标,就能让虚拟人物在数字墓碑前鞠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发现,北京的一些公墓甚至在墓碑上增加了二维码,以便悼念者可以看到虚拟的讣告。

    老派的居民通常选择找个十字路口烧些纸钱。清明节假期的夜晚,北方城市总能看到居民在路口烧纸祭奠。北京明令禁止节日期间凭吊的民众燃烧祭品,防止本已污浊的空气愈加恶化,但清晨在街道上仍能看到残余的灰烬。

    不变的纸钱 百变的新祭品

    扫墓时,亲属总是带着往生者生前最喜欢的菜肴、点心和时令瓜果。此外还有在坟前燃烧的纸钱。《爱尔兰时报》称,在香港经常能看到几亿甚至几兆面额的冥币。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的清明节,中国烧了超过1000吨的纸,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

    然而,祭品也变得现代化,在生活中最时髦的产品,也出现了用纸做的逼真的复制品,最时兴的就是苹果的电子产品、城堡、帆船、跑车、房产证和金元宝。

    在上海郊区的松鹤墓园,上坟的人除了食物还带了豪华的礼品。

    王卫兵(音译)是浙江省金华市的居民,选择给哥哥烧一辆“奔驰”。王卫兵告诉英国路透社,“他活着的时候人人都骑自行车,是时候让他试试新东西了。”

    贾波(音译)今年27岁,专门设计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纸产品,并在网上售卖。他专门制作人们梦想在阴间能拥有的东西:海景别墅,专业相机,甚至是解闷的宠物。

    他告诉NBC新闻网,“和那些豪车相比,很多人喜欢买苹果产品。”纸质的豪车卖到10美元到150美元不等。而只要7美元就可以买一个纸糊的苹果电脑、iPhone或者iPad。而只要加上50美分,就可以升级到iPhone5。

    贾波觉得,这些新的“礼物”表现了中国人态度的变换。“过去,人们只关注基本需求。但是现在,特别是那些年轻人,更关注生活质量。”

    包文怡(音译)是贾波的一个顾客,对买到的东西非常满意,她在网上留言道:“它们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我觉得祖父母收到这些苹果产品一定特别兴奋。我是不是买太多了?我猜死去的乔布斯会照顾它们的。”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趋势。有人认为,清明烧奢侈品反应了中国社会的物质主义趋势。还有人认为,这一切不过是唯心论和迷信罢了。敬老的最好方式是在他们活着时,好好孝顺他们。

    山东大学哲学教授张祥龙对《纽约时报》说,这种焚烧祭品的消费主义行为,玷污了清明节的真正含义。“烧豪宅和汽车太过分了。”他说,“为阴间的人制造财富和阶级上的差异,完全与儒家的孝道相左。”

    美国“环球邮报”新闻网称,在今年的清明节,禽类尤其是鸡不再是受到鼓励的贡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主任冯子健在节前警告人们,为预防新近发作的H7N9禽流感病毒,不要用禽类祭奠死人。

    寸土寸金的“人生后花园”

    电影《非诚勿扰》中,墓地销售人员将死后的安葬之所冠以“地下CBD”、“人生后花园”的美誉,号称“可以自用,也可以投资,只赚不赔”。

    《爱尔兰时报》称,今年清明节,中国人讨论的热点就是墓地资源稀少,价格不断攀升——“中国繁荣的房地产行业对于活人和死人都是个麻烦。”

    《纽约时报》报道,政府报告称,未来10年,中国的墓地将用尽。出现这种短缺的同时,这个国家已有超过1.81亿60岁以上的人口,这让很多人开始担心,他们的遗骨将会埋在哪里?

    这种危机已催生了一个规模日渐庞大的黑市。2010年,北京有约31%的骨灰安葬在了正规墓地,而在东南部城市广州,这一数字只有6%。原因很简单:非法墓地更便宜。

    需求量高加上空间有限,墓地价格飞涨。在精心打理的北京天寿园,埋葬骨灰的地块每平方米售价高达28.5万元人民币。《纽约时报》称,这座北京郊区的墓园风景如画,以风水好而闻名。

    墓园以南的八宝山人民公墓已全满了,寻找其他办法的人可以将亲人骨灰存放在附近的老山骨灰堂,一个小格子每年要花费140美元,可以存3年。

    在广州,8万元人民币可以买到1平方米的墓地,这是当地房价的8倍。“即使更贵的墓地也卖得很好。”一位姓杨的销售代表说,“为了尽孝道,现在越来越多人为父母买贵的墓地。”

    城市居民因为买不起墓碑,无法践行“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而头疼。在土地资源更充沛的乡村,人们也在为墓地而发愁。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为改变“无地可用”的墓地状况,许多中国城市都在鼓励人们放弃土葬而选择海葬。在上海、广州和浙江省嘉兴市,政府为选择海葬的人们提供交通和葬礼相关费用,同时还提供从60美元到800美元不等的补助。

    报道特别提到了上海今年的鼓励措施,将海葬补贴从400元提高到2000元人民币。

    报道在最后评论道,由于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有超过900万农民正逐渐移居到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和日渐稀少的土地,让“海葬或许成了中国人最经济的选择”。

分享到:

 

二维码、iPhon5、海葬:变了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