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4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强力太空监视设施移师南太平洋

美军为何在澳“坐地观天”

本报特约撰稿 陈光文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10日   18 版)

    陆基监视系统是美国太空战略的一大支柱

    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新建太空监视设施,与中国的航天活动难脱干系,因此被视为影响地区军事、政治格局的又一变量。

    “从中国太原发射的人造卫星升空40分钟后,美国现有的陆基侦察设备才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这就让五角大楼有了将原本设在北半球的雷达迁往澳大利亚的理由。”

    美国《航空周刊》近日刊发的一则独家报道指出,鉴于美国陆基太空监视设施的分布不甚合理,最新进驻澳大利亚的远程雷达,显然扮演着填补这张太空监视网空白区域的角色。澳大利亚国防部拒绝就“是否使用这部代号FPS-134的雷达跟踪中国航天发射”发表评论,但舆论认为,美澳两国在航天情报方面进行的广泛合作,几乎不可能回避中国因素。

    构筑“太空防线”的理由

    自从华盛顿宣布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澳大利亚部署高性能太空监视设施,就被五角大楼提上了日程。

    预计从2014年开始,报道中提及的雷达,将正式部署于东经114°的位置;同步落户澳大利亚西部的还有一部太空望远镜。美国空军表示,与老式光学设备(目前部署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等地)相比,新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

    法新社的消息指出,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位时,曾将美澳太空合作项目称为“双边太空合作的大跃进、美国‘重返亚太’的新边疆”。具体措施中,以双方就两套太空监测设备从加勒比海上的安提瓜岛迁至澳大利亚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一位不具名的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称,相关协议的核心就是澳大利亚准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C波段雷达,从而更好地跟踪太空碎片和某些国家的航天发射,构筑一道主要针对亚太地区的太空防线。

    去年底,相关计划的轮廓浮出水面时,澳政府在相关表态中绝口不提中国。它只是强调,新雷达与望远镜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太空垃圾监测问题,遂决定与美方保持一致。

    《航空周刊》分析认为,新望远镜的主要任务,包括观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C波段雷达每天则可以跟踪最多200个目标,及时发现地球轨道上的异常。一旦在澳部署,该雷达将成为南半球第一个低轨道太空监视传感器,无独有偶,在其预定部署地点西北角(North West Cape)附近,还设有美澳联合管理的军用通讯设施。

    由于中国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大都经过南半球,而中国也在南太平洋建有卫星跟踪测控站,因此,美澳两国的太空合作,很难不被认为与中国日益活跃的航天发射有关。

    中国航天计划“野心勃勃”

    对中国航天而言,2012年成绩斐然。这一年,中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美国,仅次于俄罗斯。难得的是,上述发射工作无一失败,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而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70次被记录在案的发射,成功将84颗卫星、3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发射次数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令外界瞩目。

    官方消息显示,2013年,中国航天又将度过忙碌的一年——计划完成16次发射,将以“神舟十号”、“嫦娥三号”为首的20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同时,与今后的空间站项目相匹配,中国需要推力更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充实“长征”家族。目前,包括“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的新型火箭均在加紧研制,计划在2014年实现一到两个型号的首飞。

    根据航天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个,航天技术在通信、导航、气象、勘测、海洋侦查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普及。由此,在评论中国航天的未来蓝图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用“野心勃勃”来形容之。

    有人忧澳大利亚惹祸上身

    网络空间和外太空被视为现代战争的两大新维度。在视“制天权”为法宝的美国及其盟友看来,中国不断提升的航天能力,对其军事优势的挑战日益紧迫。用日本《产经新闻》的话讲,由于“中国的太空军事能力已超出西方预料的范畴,开始形成作战体系”,解放军的“空天一体战”能力正迅速形成。在此背景下,联手亚太盟国建立强大的太空监视网,紧盯中国的太空活动特别是军用航天器活动,成为五角大楼急于落子的一着棋。

    参与美澳太空监视计划的美国空军官员表示,新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因此,任何国家的航天活动都难逃其监控范围。澳大利亚空军也将参与到C波段雷达的运作过程中,并与美国军方完全共享数据,这将令澳大利亚首次获得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该国对这方面的能力渴求已久,今后还有意建设独立的情报渠道,而非完全依赖美国。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猜测,考虑到中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在新建的海南岛文昌航天基地发射,加上之前还有情报显示,中国正在广东省韶关等地建设以东风-21D型中程弹道导弹为主的“反航母基地”,华盛顿不得不对这些动向予以高度重视——潜台词是,中国新建的火箭发射场以及导弹基地,也属于美澳这次部署针对的目标。

    目前,美国各军种都设有协调太空作战的部门,此外还有全权统筹太空战的战略司令部。五角大楼对此仍不满足,又于2011年成立了太空防御局,希望藉此令各部门形成合力。美国《国防部漫谈》网站曾在相关评论中指出,从导弹发射监测到GPS系统更新,从反导部署再到研发反卫星武器,美军准备太空战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在战时攻击别国太空资产是其探讨的重点之一。而为了确保打击精度,必须确定这些潜在太空目标的轨道参数等,五角大楼在世界各地部署的远程雷达及高精度望远镜,就是在平时搜集相关情报的工具。

    换个角度看,如果美澳的做法令中国感到威胁,或将导致后者采取措施反制。因此,芝加哥大学教授、知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采访时警告,“从战略层面上看,澳大利亚处于一个危险时刻……政府需要明确修建这些(太空监视)设施带来的影响。亟待搞清的基础问题是:澳政府是否能够拥有最高权力,确保这些“联合军事设施”不被用于破坏澳国家利益,确保澳美军事合作不致危及澳大利亚的自主性。

    还有分析认为,像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指出的那样,声称中美两国“必有一战”的预言是缺乏现实论据支撑的;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政府继续大力支持美国的对华军事遏制政策,包括建立联合军事设施等具体动作,仍然会被视为将亚太局势导向不可控的危险变量。

分享到:

 

美军为何在澳“坐地观天”
环球军情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