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东行”背后的“潜台词”
○雷希颖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 中东问题评论员
《
青年参考
》(
2013年04月03日
02
版)
“里奥行”释放的不仅不是回归中东的信号,反倒是表明了白宫急于化解中东危机、抽手中东、聚力亚太的意愿。
继国务卿克里首访选择中东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结束了对中东为期4天的访问之旅,美国再度释放出“关注中东”的信号。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次访问都没选择避开伊拉克战争十周年这个敏感日期。
尽管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对此一再强调,克里的出访只是一次“聆听之旅”,并不会对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但克里此行的“潜台词”,即美国外交的风向标问题,依旧让全球各大媒体费神费脑了一番。之后的奥巴马出访中东,则更是将全球媒体的猜测潮推向顶点。
该如何去理解“里奥中东行”背后的“潜台词”呢?
从国际背景看,“里奥行”是在“一团乱麻”中展开:东亚这锅粥正在烹调中,还需美国制衡下的文火慢烤;南海那坛酒也正在发酵,要酿成,美国还需往里继续加料;欧洲的冬天还没走,欧盟内部的分离主义倾向渐浓,那里正企盼着山姆大叔的“御寒衣物”;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则继续高烧,这让“撤兵时间表已定”的奥巴马政府很焦虑。
从美国国内看,经济问题是美国的核心问题和最大困境:财政赤字居高难下,白宫的口袋捉襟见肘;经济市场日渐萧条,高失业率和低增长率的经济现实让奥巴马政府有苦难言;军费难支,五角大楼被迫重新调整全球军力布局,抽身中东,聚焦亚太。
基于这样的内外背景,克里、奥巴马的出访选择不可谓不明智:选择欧盟和中东,这不仅可以避免对亚太“用力过猛”,还遥相呼应了白宫当前工作的重点,即尽快复苏美国的经济,化解美国的财政和经济困境;同时,它还能够为美国下一阶段的外交活动埋下伏笔。
除了复苏经济外,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则是白宫在短期内不会放弃的核心战略目标——这既是美国全球战略安全的考量,又是美国维系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依靠“号召结束伊拉克战争”等牌赢得选举的奥巴马,深刻明白中东这个泥潭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捆绑和束缚。
“9·11”后的中东,对美国人来说可谓是“炼狱”。据美国Eisenhower Study Group在Costs of War报告中的数据,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以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它将为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战争付出大约3.2至4万亿美元的代价。除了经济上的负担,美国在中东同样还陷入了政治以及文化的困境:其中东政治盟友的接连倒台,使美国的中东战略坠入冰点;穆斯林反美情绪的高涨,这让包括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内的美国人都困顿不解;此外,随着美国国内反战呼声的高涨,任何一位政客都不敢冒民意之大不韪,贸然再度将美国重新带入中东泥潭。再者,美国急于集中精力处理亚太事务,这就要求其必须尽快让自己从中东的事务中脱身出来。
基于此,“里奥行”不仅是为了经济,它还肩负着为“亚太再平衡”战略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任。事实上,为了配合其战略重心的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一直在有节奏的调整着。
不过,奥巴马政府要想有效实施其新战略,一个相对稳定的中东则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可惜,现在的中东不仅没能走向平静,反而愈加地混乱。这就迫使奥巴马政府暂时把注意力转回中东,以期尽快解开中东困局。从事实上看,“里奥行”也正是围绕着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和巴以问题这四个捆绑着美国手脚的“死结”展开的,再从结果上看,本次“里奥行”虽然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但随着美以关系的“回热”、以色列与土耳其关系的恢复和改善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美国回归以“代理人”模式操控中东的旧时状态,进而从中东适度“抽身”。
对于“里奥行”的“潜台词”,有些评论员和专家认为,它意味着美国的外交重心被重新带回了中东。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有深刻的理解,不可能会再重蹈小布什的覆辙。过去十几年,中东带给美国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仅让美国在经济上遭受重创,还让美国在政治上信誉受损,此外,它更激化了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奥巴马对此深有感触,因而,他自第一任竞选开始,便坚定的表达了要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愿望,并且,他在第一任期内,也确实实现了帮助美国大兵从中东逐步抽身的目标。既然过去的四年奥巴马都没有允许美国再“留恋”中东泥潭,那么未来的四年他如何能放纵美国回归呢?
其次,美国的核心利益决定了美国不会回归。中东虽然在能源安全和地缘战略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单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继续,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必将越来越低,中东石油对美国能源安全的钳制力将越来越小,美国犯不着为了“能源安全”命题再入“虎穴”;同时,随着北约东扩的稳步进行,相关区域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大大减小,再加上美国国家财政的羞涩,白宫是不会为了相对较小的战略“需求”付出太大的战略“成本”的。美国的核心利益决定了美国不会回归中东,“亚太再平衡”战略才是其当前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第三,哪怕美国想回归中东,它恐怕也难以“回去”了。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之春除了带给中东区域无休止的混乱外,它还将“伊斯兰”重新捧回了政治的中心舞台。新建立的具有宗教性质的政权,虽然在面子上与美国继续保持着互动和合作,但无法掩盖新政权对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渐行渐远的事实。
基于以上原因,“里奥行”释放的不仅不是回归中东的信号,反倒是表明了白宫急于化解中东危机、抽手中东、聚力亚太的意愿。克里与奥巴马在公开发言中,反复强调美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当前的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以及巴以问题,这正是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不愿再度深陷中东,希望从中东的困境中解脱的意愿。
不过,纵然白宫的构想是“美好”的,但无论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是对其中东战略的再调整,这些问题都不是几次“里奥行”就能够解决的。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里奥行”释放的不仅不是回归中东的信号,反倒是表明了白宫急于化解中东危机、抽手中东、聚力亚太的意愿。
继国务卿克里首访选择中东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结束了对中东为期4天的访问之旅,美国再度释放出“关注中东”的信号。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次访问都没选择避开伊拉克战争十周年这个敏感日期。
尽管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对此一再强调,克里的出访只是一次“聆听之旅”,并不会对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但克里此行的“潜台词”,即美国外交的风向标问题,依旧让全球各大媒体费神费脑了一番。之后的奥巴马出访中东,则更是将全球媒体的猜测潮推向顶点。
该如何去理解“里奥中东行”背后的“潜台词”呢?
从国际背景看,“里奥行”是在“一团乱麻”中展开:东亚这锅粥正在烹调中,还需美国制衡下的文火慢烤;南海那坛酒也正在发酵,要酿成,美国还需往里继续加料;欧洲的冬天还没走,欧盟内部的分离主义倾向渐浓,那里正企盼着山姆大叔的“御寒衣物”;中东的“阿拉伯之春”则继续高烧,这让“撤兵时间表已定”的奥巴马政府很焦虑。
从美国国内看,经济问题是美国的核心问题和最大困境:财政赤字居高难下,白宫的口袋捉襟见肘;经济市场日渐萧条,高失业率和低增长率的经济现实让奥巴马政府有苦难言;军费难支,五角大楼被迫重新调整全球军力布局,抽身中东,聚焦亚太。
基于这样的内外背景,克里、奥巴马的出访选择不可谓不明智:选择欧盟和中东,这不仅可以避免对亚太“用力过猛”,还遥相呼应了白宫当前工作的重点,即尽快复苏美国的经济,化解美国的财政和经济困境;同时,它还能够为美国下一阶段的外交活动埋下伏笔。
除了复苏经济外,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则是白宫在短期内不会放弃的核心战略目标——这既是美国全球战略安全的考量,又是美国维系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必然要求。事实上,依靠“号召结束伊拉克战争”等牌赢得选举的奥巴马,深刻明白中东这个泥潭对美国全球战略的捆绑和束缚。
“9·11”后的中东,对美国人来说可谓是“炼狱”。据美国Eisenhower Study Group在Costs of War报告中的数据,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以及在未来的时间里,它将为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战争付出大约3.2至4万亿美元的代价。除了经济上的负担,美国在中东同样还陷入了政治以及文化的困境:其中东政治盟友的接连倒台,使美国的中东战略坠入冰点;穆斯林反美情绪的高涨,这让包括前国务卿希拉里在内的美国人都困顿不解;此外,随着美国国内反战呼声的高涨,任何一位政客都不敢冒民意之大不韪,贸然再度将美国重新带入中东泥潭。再者,美国急于集中精力处理亚太事务,这就要求其必须尽快让自己从中东的事务中脱身出来。
基于此,“里奥行”不仅是为了经济,它还肩负着为“亚太再平衡”战略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任。事实上,为了配合其战略重心的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一直在有节奏的调整着。
不过,奥巴马政府要想有效实施其新战略,一个相对稳定的中东则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只可惜,现在的中东不仅没能走向平静,反而愈加地混乱。这就迫使奥巴马政府暂时把注意力转回中东,以期尽快解开中东困局。从事实上看,“里奥行”也正是围绕着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和巴以问题这四个捆绑着美国手脚的“死结”展开的,再从结果上看,本次“里奥行”虽然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但随着美以关系的“回热”、以色列与土耳其关系的恢复和改善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帮助美国回归以“代理人”模式操控中东的旧时状态,进而从中东适度“抽身”。
对于“里奥行”的“潜台词”,有些评论员和专家认为,它意味着美国的外交重心被重新带回了中东。
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奥巴马政府对“中东”有深刻的理解,不可能会再重蹈小布什的覆辙。过去十几年,中东带给美国的教训是深刻的,它不仅让美国在经济上遭受重创,还让美国在政治上信誉受损,此外,它更激化了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奥巴马对此深有感触,因而,他自第一任竞选开始,便坚定的表达了要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愿望,并且,他在第一任期内,也确实实现了帮助美国大兵从中东逐步抽身的目标。既然过去的四年奥巴马都没有允许美国再“留恋”中东泥潭,那么未来的四年他如何能放纵美国回归呢?
其次,美国的核心利益决定了美国不会回归。中东虽然在能源安全和地缘战略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单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继续,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必将越来越低,中东石油对美国能源安全的钳制力将越来越小,美国犯不着为了“能源安全”命题再入“虎穴”;同时,随着北约东扩的稳步进行,相关区域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大大减小,再加上美国国家财政的羞涩,白宫是不会为了相对较小的战略“需求”付出太大的战略“成本”的。美国的核心利益决定了美国不会回归中东,“亚太再平衡”战略才是其当前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第三,哪怕美国想回归中东,它恐怕也难以“回去”了。2010年底开始的阿拉伯之春除了带给中东区域无休止的混乱外,它还将“伊斯兰”重新捧回了政治的中心舞台。新建立的具有宗教性质的政权,虽然在面子上与美国继续保持着互动和合作,但无法掩盖新政权对美国以及西方世界渐行渐远的事实。
基于以上原因,“里奥行”释放的不仅不是回归中东的信号,反倒是表明了白宫急于化解中东危机、抽手中东、聚力亚太的意愿。克里与奥巴马在公开发言中,反复强调美国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当前的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以及巴以问题,这正是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不愿再度深陷中东,希望从中东的困境中解脱的意愿。
不过,纵然白宫的构想是“美好”的,但无论是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是对其中东战略的再调整,这些问题都不是几次“里奥行”就能够解决的。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