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伊朗已被塑造成一个“危险、怪异而可怕”的国家——

伊朗被好莱坞妖魔化?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20日   06 版)

    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中的美国人质。

    本·阿弗莱克在其自导自演的电影《逃离德黑兰》中。

    在伊朗人眼里,好莱坞抛出的一部部电影“与美国政府沿着几乎相同的路线,即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公式化地刻画着伊朗的形象”。

    “电影将伊朗人塑造得极度脆弱、不理性、疯狂而残忍,而美国人的形象却‘善良而无辜’,中情局特工更是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这是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伊朗恐惧症’,严重诋毁了伊朗的国家形象,扭曲了真实情况。”

    于是,“想去伊朗旅游的游客担心,自己可能会在偏僻的沙漠中被杀死,或被当作间谍逮捕。”

    由一个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来,电影《逃离德黑兰》一举夺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但英国《卫报》报道,在故事的发生地伊朗,它却被禁止在公共场合播放。

    但私底下,在经过挑选的伊朗观众面前,这部电影已被秘密放映了两次。其中一次,正是3月11日在德黑兰“好莱坞的骗局”国际研讨会召开的同一天晚上。而且,盗版的DVD碟片,在伊朗各地的黑市上都能买到,价格低至0.5英镑。

    伊朗打算起诉所有在反伊朗领域表现活跃的人

    3月10日,法国籍律师伊莎贝尔·库唐-佩尔,应伊朗文艺行政主管部门之邀,坐上了直抵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飞机,去帮这个国家打一场有关“国家形象”的官司。

    伊朗政府认为,一些好莱坞影片通过“诽谤和攻击”伊朗及其民众的荣誉和名声,给外界留下了“伊朗人等同于恐怖分子”的印象。最近风光无限的影片《逃离德黑兰》,正是其中的代表。

    3月11日,德黑兰“好莱坞的骗局”大会召开。据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大会秘书长莱萨尼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打算起诉所有在反伊朗领域表现活跃的人,包括导演和制片人。”

    律师伊莎贝尔在会上表示,她是为了“捍卫伊朗的利益”才接下这宗案子的。半官方的法尔斯通讯社援引她的话称:“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世界认识伊朗人的真实状况。”

    今年1月15日,《逃离德黑兰》在金球奖颁奖礼上斩获颇丰后,伊朗政府就对其提出了抗议,称电影将伊朗人塑造得极度脆弱、不理性、疯狂而残忍,而美国人的形象却“善良而无辜”,中情局特工更是大义凛然,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这是在给中情局做广告,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散布“伊朗恐惧症”。“中东在线”网站称,这部影片严重诋毁了伊朗的国家形象,扭曲了当年伊朗人质危机的真实情况。

    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通过视频连线亲自为《逃离德黑兰》颁奖,更是让伊朗人愤怒,认为这是“对我们整个国家和人类的攻击”。

    据中东门户网站Albawaba.com报道,为了“回击”,伊朗文艺行政部将在今年年内,投拍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讲述当年的人质事件。

    3月13日,伊莎贝尔告诉英国《卫报》,她将代表伊朗政府在法国提起诉讼,指控一些好莱坞的导演和制片人“歪曲历史”,适用法律条款是“个人对他人造成损失,需承担责任”。她又补充道,在瑞士,法律同样禁止对国家进行诽谤。

    她还对法新社说,伊朗“并不要求禁播《逃离德黑兰》,只希望对方发表声明,承认影片中描述的情况与事实不符”。

    好莱坞电影中的伊朗人形象大部分都不太正面?

    1979年11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使馆66名工作人员成为人质,这就是当时震惊全球的伊朗人质事件。444天后,伊美达成协议,人质全部获释。

    在使馆被占领时,6名美国人成功逃脱,并在加拿大和瑞典大使馆躲藏起来,最终在加拿大外交人员的协助和美国中情局的安排下,于1980年初安全回国。

    这个故事,多年来被以各种方式阐述着,表达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如今,在阿弗莱克的镜头下,它再次刺痛了伊朗人。

    美国reason.com网站认为,《逃离德黑兰》只塑造了两种形象的伊朗人:积极从事反美暴力活动的、纯粹为推动剧情而出来“打酱油”的;而美国人,则被给予最大程度的同情。

    有知情人士告诉《卫报》,当年6位美国人并非逃出使馆,而是正好外出。占领美国使馆的伊朗学生,也并没如片中所述手持武器。曾参加占领的学生马苏迈赫告诉英国《太阳报》,影片夸大了当年冲击使馆人群的暴力程度。

    这样的夸张和“妖魔化”,在好莱坞影片中并不鲜见。美国人创办的伊朗电影网站“Firouzanfilms”,总结出20部好莱坞电影中的伊朗人形象,其中大部分都不太正面。

    2009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的文化顾问贾维德·沙马达瑞,曾邀请美国电影工业官方办公室的一些成员及制片人、演员访问德黑兰,并要求对方就“侮辱”伊朗的好莱坞影片《斯巴达300勇士》、《摔跤手》等致歉。

    伊朗人认为,2007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将伊朗人的祖先波斯人描述成了充满淫欲、爱慕虚荣、邪恶而野蛮的原始人,“似乎要告诉人们,伊朗自古以来就是邪恶之源”,这是好莱坞甚至是美国向伊朗发起的“文化大战”。而在2008年的《摔跤手》中,男主角洛克的一个对手试图用伊朗国旗勒死他,被他夺走后撕碎,扔向欢呼的观众。

    “难道不该道歉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贾维德当时的话,“还有很多其他电影,目的是侮辱和指责伟大国家伊朗及其丰富文化。”

    1991年,由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电影《狂奔天涯》,同样在伊朗社会中备受责难。一个美国女人带着年幼的女儿跟随伊朗丈夫回老家,但在伊朗,丈夫发生了“奇怪的转变”,从受过教育的现代人变成了保守而酷爱施虐的农民。女主角被告知,按照伊斯兰法律,她可以与丈夫离婚,但女儿必须留在德黑兰。经过18个月的艰难时光,女主角最终带着女儿逃到了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

    2002年,伊朗通讯社声称这部电影在给伊朗“制造污点”,批评影片塑造的是被“刻板印象”化了的伊朗人——歧视女性、虐待妻子、狂热盲信。

    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在自己的网站上评论称,电影“没有尝试说明——我猜是故意的——穆斯林角度的观点”。

    “20多年里,好莱坞没学到什么新东西,还沉浸在自我膨胀和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中。” 德黑兰大学前政治学教授、伊朗核谈判小组前顾问卡维在“中东在线”网站这样写道,“好莱坞排斥与歧视的高墙还没坍塌,当它在电影中一贯性地歪曲伊朗人形象时,他们的集体认同就这样形成了。”

    “好莱坞可能是惟一一个走在‘反恐战争’前沿的西方机构,在它抛出的一部部电影中,它与美国政府沿着几乎相同的路线,即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公式化地刻画着伊朗的形象。” 数年前,卡维在香港《亚洲时报》撰文如是说。

    伊朗是被歪曲和误解最深的国家之一?

    银幕之下,伊美之间的现实斗争比电影中更暗潮汹涌。

    2005年,当内贾德以政治黑马的姿态冲向总统之位时,一家名为“聚焦伊朗”的驻英国伊朗新闻机构抖出一张美联社的历史照片,并指认照片上一位正在押解着被蒙住眼睛的美国人质的大胡子青年,就是内贾德。

    在照片难辨真假之际,6月25日,大选揭晓,内贾德当选,4名前美国人质在电视机前看到了他,互相联系后一致认为,他正是26年前看押过他们的人。

    前人质斯考特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即使内贾德将胡子刮去、衣服换掉,自己也绝对能认出他来。1980年夏,斯考特被关押在德黑兰北郊的埃尔文监狱,狱卒有时良心发现,允许他走出牢房到外面放放风。可当这一幕被当时还是低级别官员的内贾德看到后,立刻大发雷霆,用波斯语呵斥狱卒:“他们都是猪狗不如的家伙,根本不配放风。”

    另一位前人质洛德则对NBC说,在审问过程中,内贾德曾威胁到美国去绑架他的儿子,然后把他撕成碎片,再把脚趾、手指一个个寄给他妻子。

    对此,伊朗总统办公室工作人员与人质事件的领导者都站出来称,内贾德绝对未曾参与人质事件。这并非美国第一次攻击内贾德。美国调查性报道网站“counterpunch”认为,长期以来,伊朗都被华盛顿看作是中东的罪恶之源。

    伊朗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报道称,CNN承认,美国主流媒体长期以来都在妖魔化伊朗。

    “global research”网站表示,在世界主流媒体的描绘下,伊朗已被塑造成一个“危险、怪异而可怕”的国家、一心发展核武器和消灭以色列;伊朗人也被肆无忌惮地刻画成狂热分子、恐怖分子、不文明人和虐待女性者。想去伊朗旅游的游客会担心在偏僻的沙漠中被杀死,或被当作间谍逮捕。伊朗已是全世界被歪曲和误解最深的国家之一。

分享到:

 

伊朗被好莱坞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