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谁在为维基百科写词条?

译者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13日   38 版)

    美国人吉米·威尔士说:“我要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于是,他创立了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在互联网界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不已。截至目前,它已涵盖了285个语言版本,总辞条数超过2100万。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编纂的任何一部大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的首页上这样写着:“你”就是维基百科的作者。每一个“维基人”都可以对这部百科全书做出贡献。的确,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一总量庞大的信息体系的形成,源自于很多“聪明的家伙”的共同努力——成百上千的人接连不断地为这里的每一个词条“添砖加瓦”。维基百科今天所拥有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源自于许许多多“维基人”智慧的积累。

    事实果真如此吗?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却告诉我们一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在威尔士看来,绝大部分维基百科词条的内容,是依靠一个仅仅几百人规模的核心用户团队编写而成的。“这一组织和其他传统的组织并无两样。”威尔士说,“我认识这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他们也都认识彼此。”

    真是这几百人编写了维基百科的所有条目吗?为了证实这一点,威尔士介绍了一个他曾经做过的实验:他统计了维基百科网站中所有词条的编辑次数,希望用这种方式找出究竟是“谁”对该网站的词条进行了最多的编辑。“我期待着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像其他的百科资讯网站一样,20%的用户编辑了80%的词条。”然而实验的结论和他的设想有很大出入。事实上,对全部词条超过50%的编辑,源自于0.7%的维基百科注册用户(即524人)。对全部词条73.4%编辑,来自于维基百科最为活跃的2%的用户(即1400人)。其余25%的编辑,是由其他用户做了类似修改拼写这样的微小改动。威尔士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这500多个核心注册用户才是撰写维基百科词条的中坚力量。

    威尔士说:“维基百科的编撰工作,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令人震撼。它就像其他所有工作一样:一小部分志同道合的人,正在为一个庞大的目标共同努力。”

    但如果从另一方面思考的话,威尔士所得出的结论其实还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仅凭1000个志愿者的免费工作,威尔士就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这会是真的吗?

    抱着好奇和怀疑的态度,亚伦·斯沃茨决定对此一探究竟。

    他随机创建了一个叫做“阿兰·艾力达”(Alan Alda)的词条,并且记录下这一词条被编写的全过程。如果现在你在维基百科的网页上搜索“阿拉·艾力达”,就会发现它已经是一个“标准的”维基词条了:它包含了不少照片、几页背景资料和一些链接。然而这一词条最初只有两个句子:“阿兰·艾力达因在电视剧集《MASH》中饰演Hawkeye Pierce而成名。在近期的戏剧演出中,他大多扮演些多愁善感的角色。”这一词条是怎么变得像现在这样丰富呢?

    斯沃茨对这一词条的“进化”过程进行了记录。他把对“阿兰·艾力达”的编辑大致归纳成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极少数的用户(400次的编辑中,仅占5次)对词条进行了“破坏性”的编辑,一些人在词条中添加了与之完全不相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快会被其他人撤销。  

    第二种类型:大多数用户对该词条进行“小修小补”式的编辑——这一类的编辑所占比例最高。这些用户修改了词条的格式、链接和拼写错误等。他们美化了整个词条,但并没有为它添加多少实质性的内容。

    第三种类型:这一类的编辑使得整个词条的内容得到真正的补充——或许是几句话,或许是长达几段的新内容。这一类编辑的数量也相当少。

    如果只是考虑词条被编辑的次数的话,斯沃茨的实验似乎证实了威尔士的观点。以“阿兰·艾尔达”为例。对这一词条改动最多的10次编辑里,有7次来自维基百科的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已经在维基百科做了上千次的编辑。从这一点来看,威尔士说的没错。

    不过,斯沃茨也从实验中得到新的发现——如果你考虑每一次编辑的字数和网页图片的显著变化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和威尔士结论完全相左的事实:那些对词条内容实质性的编辑,并非来自该网站最活跃的用户。那些为“阿兰·艾力达”词条贡献了最多字数的10位用户,仅在维基百科上做过50次以下的编辑(通常是10次左右),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连账户都没有。拿字数贡献第9名的用户来说,事实上他只在维基百科做过一次编辑——就是这一次。而这10人中,仅有两位是维基百科的“核心”用户。

    同样的逻辑还可以在“Anaconda”这一词条上得到验证。该词条由一个在维基百科上仅做了100次编辑的用户分两次就编辑完成。那些编辑次数更多的用户只是对这一词条进行了润饰和删改。

    综合两个实验所的出的结论,一切都变得明了了:一个非核心用户写出词条的梗概,然后维基百科的核心用户会把它编辑成更符合维基百科规范的条目。核心用户会将这一条目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变更,这样会使他们编辑次数大大提高。然而条目的创建和完善事实上并非由网站的核心用户完成。在斯沃茨看来,如果威尔士在他的下一次研究中进行类似的实验,那么他将发现自己之前的结论完全被推翻——真正创造维基百科词条的,恰恰是那些“局外人”。

    在庆祝维基百科成立10周年的活动上,威尔士曾经这样说过:“未来的维基百科,将会包含更多的语言、更多的信息,和更高的质量。”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500多名维基百科的核心注册者,似乎有些勉强。维基百科也许应该更关心那些真正的幕后“编写者”。就算某一天,“编写者”们离开了它,维基百科仍然不会因此贬值——与一致的形式相比,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维基百科的内容。

    aaronsw.com

分享到:

 

谁在为维基百科写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