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鼓励创新的国家更容易打胜仗

作者 [美] 埃文·托马斯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13日   32 版)

    《缔造胜利的工程师:扭转二战的克难英雄》(Engineers of Victory: The Problem Solvers Who Turned The Tid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兰登书屋2013年1月,464页。

    二战的历史表明,拥有自由开放的社会、鼓励创新的国家距离胜利更近。

    保罗·肯尼迪从来都不害怕“挥舞着大刷子画画”。25年前,他完成了《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帝国在达到实力巅峰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患上“过度扩张症”导致衰落,从此一举成为知名学者,并且与耶鲁大学合作开办了“大战略研究”课程,门庭若市。

    《大国的兴衰》一度被视为写给美国的警示录,又不断地扮演着其他大国的“诅咒”。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美国的风头一时无两,肯尼迪的黑色预言似乎显得为时过早。而今,当美国的债务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的时候,他的先见之明被更多人认可。

    书店里,早就摆满了各种有关二战的鸿篇大论。肯尼迪的新书《缔造胜利的工程师》则换了一种风格,着重细节而非包罗万象,重点论述在执行宏观战略时,具体的“人”和“过程”是何等重要。他的眼光依然独到,重点解剖了诺曼底登陆前18个月间发生的种种。

    许多史学家认为,1943年1月,同盟国领导人在北非卡萨布兰卡碰头,确定将迫使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战争的结束便只是时间问题。肯尼迪却说,事实并非如此,胜利至少不是必然的,他用丰富而令人信服的例子证明,个人的智慧和毅力如何影响大局。

    1943年,盟军在大西洋上节节败退。由于德国潜艇对商船的伏击,英国的进口货物比193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面临大规模营养不良,更别提解放欧洲大陆了。诚然,英国情报部门破解了德国的“恩尼格码”电报机,让皇家海军能够更好地跟踪希特勒的水下狼群。可是,德国情报部门亦破解了盟军的密码,使自家的潜艇能轻松找到易受攻击的船舶。

    创新是救星的别名。有人开动脑筋,将海上巡逻机的一个炸弹舱换成油箱,从而大大延伸了空中保护伞的覆盖范围。还有人发明了自导鱼雷,用来攻击深藏水底的敌人。

    肯尼迪写道,最佳的战时创意孵化器“是英国海军一个很小的部门——‘杂项武器研发处’(DMWD)”。在那里干活的尽是常人眼中的怪客,包括陆军中校斯图尔特·布莱克,他念书时曾造出一门土炮,把一个门球射进了校长的花房。受此启发,布莱克发明了一种威力极大的抛射式武器,名为“刺猬炮”,至战争结束,它消灭了将近50艘德国潜艇。

    随着远程轰炸机的成熟,战略轰炸——即派出一波又一波轰炸机深入敌方领土,摧毁军事和工业目标并削弱其士气,似乎成为打垮纳粹的有效策略。然而,在1942年和1943年,盟军轰炸机一度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反击,损失惨重。因此,为了安全出入敌境,美国空军急需一种远程战斗机,在笨重的轰炸机前往目标区投弹途中实施伴随掩护。这时,英国率先研制出了一款符合要求的“梅林”发动机,非常适合给美军的远程战斗机提供动力。

    在华盛顿,狭隘的军工生产委员会却偏向本土制造商,后者生产的发动机性能要差些。接下来,时髦的常青藤联盟花花公子们和从战场上归来的空战王牌斗志斗勇,进行了几轮博弈。终于,盟军还是得到了装配“梅林”发动机的新型战斗机,统治了德国的天空。

    相比之下,肯尼迪写道,盟军的对手就没那么聪明了。日本建造了大型远程潜艇,但愚蠢地不用它们袭击商船,而是不断去找军舰的麻烦,只是偶尔取得成功。原来,在日本刻板的军国主义文化中,攻击战舰和航母比攻击油轮和货船,被认为“更英勇,更有武士气概”。

    本书指出,文化氛围和物质力量,都在盟军走向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作用。以英美为代表的一类国家有着自由而开放的社会,能够比法西斯政权更快、更聪明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战况。肯尼迪并未借古喻今,但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还记得《大国的兴衰》的人,不难从字里行间推导出他的意思:不鼓励创新、无法解放创造力的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

    我们同样可以从肯尼迪早期的论述中,看到如何避免走上这条毁灭之路。《大国的兴衰》所记载的作为反面典型的国家,其统治精英往往热衷于内部压制,设置阶层准入障碍,盗窃或挥霍国家的财富。相反,让美国摆脱殖民地身份的恰恰是社会流动性,尤其是阶层流动性和新移民潮;可以说,一个国家永葆活力的关键,正在于不断的“新陈代谢”。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享到:

 

鼓励创新的国家更容易打胜仗
阿尔·戈尔:从政治家到预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