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3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国“亚太再平衡”,中国作何反应?

袁林 “政见”观察员 《 青年参考 》( 2013年03月13日   03 版)

    卡内基高级研究员史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地区战略和中美关系、美国军事战略和国防理念、美国军事存在(基地、部署和行动)、南中国海争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他分析后发现: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官方保持了较为克制的态度,但准官方和非官方的民间态度较为强硬。

    过去几年,美国最重要的对华政策就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政府和官员在各个场合都强调这一战略,以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在亚太地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卡内基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D. Swaine)在胡佛研究所《中国领导者观察》上发表文章,考察了中国对这一战略的反应。文章从中国官方、准官方和非官方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而言,官方方面考察了外交部和国防部,准官方方面考察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非官方方面考察了民间媒体和香港媒体。

    文章首先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分析,指出了该战略的三大政策支柱:一是美国强化亚太地区盟友和安全合作伙伴之间的双边关系;二是与亚太地区大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接触,比如中国、印度和印尼;三是更加积极和直接地参与亚太地区多边机制的建设,特别是在经济、外交和安全领域。

    可见,“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个包含外交、经济、军事和安全等多位一体的美国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目标是“美国在亚太格局及其未来的问题上拥有重要和长久的影响力”。

    史文认为,2009年至2011年间,这一战略的经济和外交活动比较频繁,但在2012年的实施中,却转向军事和安全领域——首先是2012年美国国防战略纲要强调亚太地区是全球防务优先区域,其次美国时任国防部长帕内塔承诺美国将继续保持亚太地区优势军力,尤其是海军。这一转变或许是因为2012年中国在南海和东海与其邻国发生的海洋主权争端。

    史文通过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地区战略和中美关系、美国军事战略和国防理念、美国军事存在(基地、部署和行动)、南中国海争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他分析后发现:中国官方保持了较为克制的态度,但准官方和非官方的民间态度较为强硬。

    因此,史文认为,中国的领导层和精英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保持了较为谨慎、克制的态度。原因可能来自四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国处在政治领导权的过渡时期。

    其次,由于很多亚洲国家已经对中国近期的“强硬”表现出了担忧,这些担忧有可能被美国用来加强亚洲国家对美国政策的支持,减少强硬对抗是明智选择,否则有可能导致亚太地区势力快速极化。

    第三,北京可能持有这种看法:很多亚洲国家或许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能导致地区极化和不稳定,这样它们将减少对美国政策的支持。由此,北京采取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和外交联系,而避免与美国的政策直接对抗。

    最后,中国领导层或许不能确定“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前景如何,因此先静观其变。

    史文认为,中美对于保持亚太地区稳定和繁荣所需条件的认识上,有着重大差别,这有可能加剧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分歧甚至危机。

    这篇文章的论述逻辑非常完整,其结论也建立在对诸多媒体资料的分析之上,部分观点或有猜测嫌疑,但其指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化倾向值得警惕,中美对亚太地区稳定和繁荣的认知分歧也需要仔细考虑。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分享到:

 

美国“亚太再平衡”,中国作何反应?
万事不求人,就从约束特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