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2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伦敦地铁,老百姓的铁路

○博主 Andrew Martin ○译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3年02月20日   41 版)

    几个月前的一个早晨,我站在伦敦中央线邦德街地铁站的站台上。一辆车正在进站,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牵着手冲过来。“刚好来得及,爸爸!”那个儿子说。他好像没有意识到,在高峰时段的中央线,每两分钟就会有一辆列车。

    当我还是孩子时,从约克郡到伦敦游玩,地铁的频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地铁就像一个魔术师不断地从帽子里变出兔子来。地上的铁路相比之下,则显得很吝啬,它完全依照列车时刻表运行,而那时刻表让我想起被迫学习的对数表格。我开始憧憬让所有铁路交通都像伦敦地铁一样。在庆祝伦敦地铁150周年的时候,我仍然这样憧憬。

    英国的地上铁路都是由那些想要从中盈利的人建造的,地下铁则由一名利他者建造:查尔斯·皮尔森是名律师,同时也是社会改革者。他构想了一条铁路让那些居住在法林顿和克勒肯维尔的工薪阶层,可以住到帕丁顿以西美丽的村庄中。

    那就是大都会线,它是皮尔森和想要赚钱的人一起建的。但是,地铁终归是老百姓的地铁。想想莱斯利·格林,他是个建筑师,爱德华七世时代的地铁站大多由他主持建造。他精心采用瓷砖来铺设墙面,效果非同寻常,就算文化程度不高的伦敦人,只看颜色就能认出那是他家门口的地铁站。

    一战后,地铁交通建设的二把手法兰克·皮克,把源自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理念照进了现实。他的设计兼顾实用性和审美需求,不能不说心系数以万计的通勤一族。从那之后,伦敦人眼睛看的字母,用詹斯顿无衬线字体印刷,优雅又富于现代感;脚下出入城郊的地铁站,由查尔斯·霍顿建造,水泥石砖搭建出了抽象几何美,一切都是哈利·贝克地铁图美轮美奂的再现。拜皮克所赐,伦敦人真是泡在蜜罐里上下班的。

    这种突破重重阻碍的社会思潮延续至今——当你站在国王十字圣潘克拉斯站,还会为那里新建的地铁售票大厅感到兴奋。这或许是因为自1933年来,地铁归国家所有——不错,虽然布莱尔执政时期还上演了一场荒唐的公私合营的闹剧:打算通过把地铁交到一群会计的手里,来吸引私人投资。但投资还是夭折了,因为第一,地铁根本不会盈利;第二,没有了它,生活无法继续。

    最后,除了在花销上有所削减外,地铁系统没关闭任何一条线路。再看看咱们的铁路。上世纪60到80年代,在铁路所有权之争中,国有铁路没能避免私有化命运。地铁倒是挺过来了——这要归功于肯·莱文斯通:他不仅引进了区域网络化管理,开创了自动检票关卡,还为牡蛎卡(编者注:伦敦交通智能卡)的发售铺平了道路。在莱文斯通做这些优化之前,地铁票跟私有化了的铁路相仿,车票繁杂得让人心烦。

    虽然在多数“大站”,人工警卫被中央监控系统的摄像机取代,但地铁站仍有人工管理。他们大喊“小心车门”或者“向车厢里边走”,就像叫卖的货郎一样亲切友好。而当我们站在通往地铁的扶梯上时,我们靠右站立,作为被称为“先生和女士”的回报。

    地铁是伦敦民间传奇的一部分。当我写关于地铁的每周专栏时,有人写信向我描述,“交通卡上的磨损”是真正伦敦人的标志。想获得这个资格,他必须在地铁上丢过雨伞,醉醺醺地从下行的扶梯向上跑,错过了末班车,或者在末班车上睡着,然后在终点站时醒来等等。

    地铁乘客可以免于现代火车旅行带来的折磨。你的邻座不太可能用漏音的耳机看《波恩的身份》DVD;手机在地下不能使用;地铁上没有预订座位,所以你不太可能坐到了别人的位置上。

    对于很多像我这样的铁路热爱者来说,地铁是特殊的案例。但是一想到伦敦,你就会想到伦敦地铁图。地铁是一个共同特征,是这座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和不朽纪念,而铁马仍在狂奔。

    □博址 http://blogs.theguardian.co.uk

分享到:

 

买机票最贵和最便宜的那几天
纽约中央火车站的“一分之差”
伦敦地铁,老百姓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