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过了更年期的婆婆,嘲笑刚到更年期的儿媳:“过了更年期,就发福了!”这样的事例,就是“印度式”婆媳关系的缩影。在印度家庭,婆婆的话就是法律。
婆媳关系是肥皂剧永恒的主题
美国知名女电视评论员亚利桑德拉·斯坦利最近特地前往印度,通过长时间观看那里的电视节目,以及那里的家庭生活,从中发现鲜为人知的“内幕”。
在印度电视节目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肥皂剧,而在几乎所有的肥皂剧中,婆媳关系是永恒的主题。甭管女主角有多么泼辣,情节如何跌宕生姿、离奇曲折,每个爱情故事的片尾,都是女主角步入婚姻殿堂,在说着“我愿意”的一刹那,成为温顺的儿媳。
在印度,女子嫁到男方家,就得孝敬婆婆。毕竟,大家庭仍是印度社会的基石。印度的肥皂剧颇有印度特色——有些非常程式化,情节伤感、夸张,不过偶尔也会“探测”观众的底线。
而对斯坦利这样的西方人来说,印度电视剧的剧情令人困惑:婆婆是家庭价值观的“法官”,她们发号施令,与其说她们提供建议,莫如说她们一言九鼎;哪些变化可以接受,哪些不可接受,婆婆说了算。
在印度收视率颇高的电视剧《我们犹如灯光和灯泡》中,长相甜美、出身高贵的桑德哈雅梦想成为公务员,而她那英俊的丈夫是出身卑微的糖果店店主,他完全支持她。但夫妻俩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桑德哈雅的婆婆不由分说,坚决反对。
遥控器掌握在婆婆手里
肥皂剧虽然夸张,但也是现实的写照。这点从看电视这件事上就能反映出。
印度人口约12亿,大约1.48亿个家庭拥有电视,换言之,看电视的人多达6亿。即使在孟买的贫民窟,那些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家户,也在破败的屋顶上架起了卫星天线。但不管平民百姓,还是富家大户,掌控遥控器的,总是家里的婆婆。
“妇女们希望看到的是,她们喜欢的电视角色表达出她们自己的情感,所以婆婆认同电视里婆婆的看法,儿媳认同电视里儿媳的看法。”印度“肥皂剧女王”、电视和电影制片人艾克塔·卡普这样阐释肥皂剧的移情作用。37岁的卡普制作的5部电视剧最近都在播放。她的代表作《婆婆也曾是儿媳》让她名声大噪,该剧从2000年一直演到2008年。
印度一家子围在一起所看的电视剧,有很多是通过绵长的爱情故事来反映敏感的社会问题(例如离婚、自杀或杀婴);当然,只有婆婆允许,一家人才能看这样的电视剧。
在外界看来,婆婆干预家庭生活,似乎令人惊奇。实际上,印度式婚姻的重要特点就是婆婆,甚至是婆婆的婆婆干预(或者说指导)家庭日常生活。根据《澳大利亚人报》的描述,在印度社会,妻子自进入丈夫的家门那天起,就处在比较低下的位置,通常得下厨张罗饭菜,收拾家务。婆婆则含饴弄孙,管教孙子孙女。
斯坦利认为,当印度妇女说要“适应”婚姻生活时,她的意思不光是说要适应新婚丈夫,还包括从娘家搬出去,跟丈夫的父母、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同住,这个风俗依旧很普遍,甚至在富裕家庭里也是如此。
在现实生活中,媳妇也敬畏婆婆
从整体上看,印度电视剧强调儿媳对婆婆的顺从。这也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这从孟买的一个当代家庭就能看出:26岁的杜尔嘉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一名秘书;她的丈夫苏奈尔32岁,在一家计算机技术公司供职;他们的儿子斯丹斯还不到两岁。一家人住在孟买工业区一栋混公寓楼的小小两居室里。可是里面还住着苏奈尔的妈妈嘉伊斯利(53岁)、妹妹希拉(28岁)。苏奈尔的奶奶塔雷拉克斯米(78岁)白天待在这个寓所里,晚上看完电视节目后才回附近的住所睡觉。
通常吃过晚饭后,一大家子都聚在一起看颇受观众好评的肥皂剧《纯洁的关系》。杜尔嘉感慨说,这部电视剧里的家庭“跟我们家一样,是个大家庭”。
塔雷拉克斯米看上去很慈祥,肚子里装满了故事,但作为最年长,也是资历最老的婆婆,她对待儿媳也是充满权威的。一天晚上,电视剧开演前,她指着自己的儿媳嘉伊斯利,笑容可掬地说:“以前呀,她(嘉伊斯利)很瘦,但更年期之后,就发福了。”她这番话,怎么听也听不出是赞美的口吻,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揶揄。但嘉伊斯利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不快,她一直微笑着,并未答话。
如同很多肥皂剧的女主角一样,嘉伊斯利的儿媳杜尔嘉也学会了适应,“苏奈尔的奶奶很有想法,她很爱说话,我们都由着她的性子来,”杜尔嘉说,“其实,我也是由着我婆婆(嘉伊斯利)的性子来。”她又解释道,“地方小,人很多,总得想办法好好过日子。”
不过,近年来,印度一些当上了婆婆的妇女,并不认同电视剧里刻画的颐指气使的婆婆形象。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在印度班加罗尔市,一些妇女成立了“全印度保护婆婆论坛”,该组织的协调员认为,印度婆婆其实是受害者,“在印度社会,婆婆被描绘成恶棍了。在电视剧、电影和媒体中,我们被视为利用色相控制男性的妖妇。认为婆婆殴打和精神折磨儿媳的观念,早就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