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3年01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治理“舌尖浪费”关键要管住公款

○汤嘉琛 媒体人 《 青年参考 》( 2013年01月30日   02 版)

    治理“舌尖上的浪费”,除了依靠行政手段,还是要从源头上想办法。要想管住官员的嘴巴,最核心的举措是管住政府的钱袋。

    年关将近,不少媒体将镜头对准餐饮环节各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浪费现象,“舌尖上的浪费”由此成为近期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

    “舌尖上的浪费”有多严重?我们不妨用数据说话。有关研究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的口粮。这种令人痛惜的浪费,与中国民众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提升有关,也与中国人在婚宴等场合爱讲排场有关。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导致“舌尖浪费”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公款吃喝,以及由此产生的公款浪费。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多年以来,中国一直都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何铺张浪费仍会成为一种“官场病”?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公务消费的预算关口没有收紧,有些基层政府部门甚至通过虚报、挤占其他经费的方式,为公款吃喝提供财力支撑;其二,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不强,养成了铺张浪费的坏习惯,以至于不正常的铺张浪费反倒成了官场的正常现象;其三,相关的政府办公制度执行不力,让目前那些禁止挥霍浪费公共财产的制度,实际效果形同虚设。

    “舌尖上的浪费”污染了党风政风,破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这股不正之风应及时遏制。对于这一点,中共高层和民间社会已有基本共识。无论是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六条禁令”,还是各地出台具体的落实和实施细则,抑或习近平作出“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的重要批示,都已经向外界传递出非常明确的信号。

    有人形容,官字两张嘴,一张能吹,一张能吃。如果说前段时间的转会风、改文风,主要针对官员“能吹”的问题,那么,最近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令,则主要针对官员“能吃”的问题。这种行政威慑和政令强制,确实有助于减少公款浪费现象。今年很多政府部门的年会聚餐、公务宴请等不再像往年那样高调,就是最佳例证。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要想革除一项存在多年的官场陋习,仅靠领导刮一阵“新风”,肯定难以持久。一方面,它可能让官员的表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现在有些地方要求官员下基层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再比如,有些地方“两会”时官员只吃“一个窝窝头、一些素菜、一小碟水果”的午餐。倒不是“由奢转简”有什么不好,只是这种作秀式的“突变”,其实也很不正常。

    另一方面,靠行政禁令来治理“舌尖上的腐败”,可能落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窠臼。最近“八项规定”、“六条禁令”让公款吃喝的风险很大,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表面上模范遵守中央要求节俭的命令,暗地里却用灵活变通的方式继续大吃大喝。媒体记者暗访发现,很多政府部门将年会聚餐改在堪比五星级酒店的内部食堂,抑或藏身更加隐蔽的驻京办餐厅,就是消解政令的典型手段。

    由此可见,治理“舌尖上的浪费”,除了依靠行政手段,还是要从源头上想办法。要想管住官员的嘴巴,最核心的举措是管住政府的钱袋。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两点来实现:一是让各级人大在审议政府预算时把好关,挤掉政府预算尤其是“三公”经费预算的水分,挖掉公款消费和公款浪费的土壤;二是进一步细化正在推进的公开“三公”工作,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创造更好的条件。如果能用充分的信息公开激活民众的监督权,自然能从花钱的源头上遏制公款浪费现象的发生。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分享到:

 

治理“舌尖浪费”关键要管住公款
中英“人质外交”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