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扣人心弦的政治惊悚片”《逃离德黑兰》的最后场景里,7个美国人伪装成一个电影摄制组,安全通过了3个护照检查站,千钧一发之际重新订好机票,摆脱了跑道上伊朗革命卫队的追车。
影片根据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如何安全护送6个被困美国使馆工作人员的真实故事改编。据美国中央情报局解禁的内部资料显示,真实的逃离行动要少很多惊心动魄的感觉。当他们拿着“6个加拿大人、一个欧洲人和一个拉美人”的假护照和签证,逃离伊朗登上瑞士航空的SR-363航班时,伊朗海关官员对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的护照加盖印章“关心得很少”。
尽管中情局特工安东尼奥·J·门德斯说是“轻易逃离”,但读来还是像约翰·勒卡雷(英国著名间谍作家)的小说一样带感(本·阿弗莱克在影片中扮演了门德斯)。门德斯和团队开始寻找“黑色”的逃离德黑兰路线,还研究了前一年亿万富翁罗斯·佩罗成功从伊朗带回两名员工的案例。门德斯的结论是:“使用准军事手段营救人质几乎不可能。”因此,中情局行动总局决定在“在众目睽睽下”,带回被困人员。
但CIA并没有立即执行“电影制作”这一计划,最开始他们想用别的伪装身份,如“食品经济学家”或“失业学校教师”。只是不论用何种伪装身份,美国人都需要加拿大人的帮助。出于“人道主义目的”,加拿大人同意提供6本护照给被困美国使馆工作人员,但拒绝让两名CIA特工将护照一起带去伊朗。不论怎样,加拿大人将护照用“枕套大小”的外交邮袋,偷运到了德黑兰。
据CIA的公开资料,“黑手党和许多可疑的外国投资者,因为投资好莱坞影片制作而声名狼藉”,所以好莱坞就成了CIA实施计划的理想场所。这个团队开设了一个叫做Studio Six的电影制作工作室并开始营业,迈克尔·道格拉斯1979年在制作电影《中国综合征》时,使用的正是这个名字的办公室。
挑选一个合适的剧本确实有点棘手。他们决定,“我们需要一个剧本,包含科幻,中东和神话元素。如果有一些关于伊斯兰的荣耀,那就更好了。”他们在一堆剧本的最下面发现了一部合适的,它基于“一本获奖的科幻小说”。他们设计了一些LOGO和海报,还买下了《名利场》和《好莱坞报道》的整版广告。 至于影片标题“Argo”的由来,则源于一个“简单的色情笑话”:“Argo是什么?去他妈的Argo(Argo who? Argo fuck yourself)。”
尽管逃离德黑兰的计划最终成功了,整个行动过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加拿大人发现,CIA伪造的伊朗签证中,有一个出了岔子——伪造人员“搞错了波斯日历”。伊朗与加拿大政府的关系也开始紧张了,门德斯回忆说,那些由美国人伪造的加拿大护照“质量非常低劣”。CIA地图也把加拿大使馆的位置搞错了,本来门德斯要和加拿大的线人在那里接头。当他们走入了其实是瑞士大使馆后,两名特工就像普通迷路的游客一样在大街上,询问伊朗人加拿大使馆的位置(我不知道是否是同一家公司制作了贝尔格莱德的地图)。最后一个错误发生在逃走的前一天黎明。门德斯被凌晨3点的电话吵醒了,按计划他的闹铃应该在2时15分将他吵醒,他睡过头了。
他们8个人(另一个CIA特工没有出现在电影里),通过加拿大使馆的汽车前往德黑兰的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使馆已编造了一份假电报,表示电影拍摄人员要去别地取景)。门德斯一行人打扮得很有好莱坞范,溜达着通过机场,每个人都被仔细询问了日期和拍摄的“传奇电影”。
有一个人理了一个“摇滚歌手范儿”的发型——没有口袋的紧身裤和敞开的蓝色丝绸衬衫露出一条明晃晃的金链,胸前别着纪念章,还有胸毛……他的大衣随意搭在肩膀上。“就像一个要上T型台的模特。在他们的假签证和护照被盖上伊朗海关印章后,8个人登上了飞机,飞机因为小小的机械故障延迟了一会儿起飞。为安全起见,他们等到飞机离开伊朗领空,才点了鸡尾酒来庆祝。
据CIA的资料显示,此事还有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尾”:“在救援结束,Studio Six因此关张几个礼拜后,我们还收到了投来的26份电影剧本……其中之一来自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