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我冲着高级专员公署的巴里说。瞧,那里,我手指着。横在路当中。那是一只硕大的猫。我们刚到印度才大约半个钟头,已看到风筝在黎明血红的太阳下绕圈。我们看到喉部下垂的母牛在高速公路边的草地上吃草,看到田野里的大象等着看象人完成沐浴。但眼前的是其他东西。
我们靠近了些,它还是一动不动。“你确信它是吗?”我问巴里。他俯身问前面的司机。“那是‘捷豹’车吗?”“没错,先生,是一辆‘捷豹’。”
朋友,真的是。在离开甘地机场几英里的地方,我发现了一辆真正的英国“捷豹”在等交通信号灯。这款车在考文垂附近的惠特里和华威附近的加顿设计,由伯明翰附近的布罗米奇堡的工人组装成我们眼前的威力无比的“黑色野兽”。这里是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发现了英国最引以为豪的一款汽车品牌市场渗透力的证据。
一到印度,活力就扑面而来。站在新德里粉红色的印度门,看着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有的走路,有的在献殷勤,也有玩板球的,直至他们消失在夜幕中。如果你去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神庙——斯瓦米纳拉扬神庙,你会看到一对对男女准备新婚之喜。
这是一个12亿人的国度,即将超过中国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方——而且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全都如此年轻。印度一半的人口年龄不到25岁。事实上,现在全球人口每11个人中,就有1人是年龄不到25岁的印度人。想想这个市场的规模,他们现在能购买的东西,以及他们将来想要购买的东西。
现在,印度增速不如3年前那么疯狂了——从每年8%降至仅5%,但仍比我们或任何其他欧盟国家快约5倍。印度人年轻、有抱负、充满活力、民主,又有完全自由的媒体。眼下欧元区愁云惨淡,而印度是我们应该做生意的地方。
40年前(甚至可能是30年前),聪明的印度年轻人可能想的第一件事,是到伦敦的一流大学念书,他们现在仍然如此。但我们正面临来自美国的激烈竞争。现在是时候提醒印度莘莘学子和投资者,让他们知道英国的优点。
我担心的是,在后殖民时代,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一度萎缩——到2010年,我们与瑞典做的生意还更多!而现在英印贸易又增加了,而且很快,机会多多。当然,我们做贸易不能凭感情,或所谓的“共同历史”(这段历史对许多25岁以下的印度人毫无意义),但有一点仍是事实,即英国与印度之间天然亲缘,一种文化和商业上的融合,而且一直日益紧密。
这从饮食上就能看出。在英国,供应印度菜的菜馆,雇用的人员比煤炭、钢铁和造船业加起来还多。从文学上也能看出。英国出版商将诸如维克拉姆·塞斯和阿兰达蒂·罗伊等印度天才推向世界。电影里也有融合。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或《我爱贝克汉姆》这类电影,都让人一时搞不清楚到底是英国还是印度电影,抑或是英印合璧。
无论从什么地缘战略角度讲,印度都应是英国的关键伙伴之一,卡梅伦首相2010年首次访问印度,他做得很对。但最有前景的是经济伙伴关系。想象一下每10万印度人就有一人买一辆捷豹。那可是大量的捷豹,大量的就业。
□英国《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