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西学东见

中国“北极梦”路指何方?

□“政见”观察员 宿亮 《 青年参考 》( 2012年12月19日   03 版)

    作为一个北极“圈外国家”,中国在北极不拥有任何主权权利。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是成为北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影响国际社会对极地地区治理的讨论。

    除“神舟”系列飞船、航空母舰外,近年来中国人的另一项科技进步骄傲就是“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朴素梦想,也承载了中国在极地资源开发、全球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多重寓意。在国际政治舞台中,中国能否如愿像“雪龙号”一样进发北冰洋?

    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学者Linda Jakobson(芬兰)和Jingchao Peng(中国)的研究,就中国政府在北极地区的诉求和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

    两位研究者认为,中国政府的“北极梦”基础在于大量可期的利益诉求。

    一方面,全球变暖、北极冰盖消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例如极端天气以及因此造成的粮食生产困难乃至粮食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导致北冰洋在夏季适合人类活动的时间更长,在运输、渔业和能源开发方面,北冰洋能够提供可观的经济利益。

    中国经济仰赖出口。世贸组织一份2003年的研究报告曾提到,当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与国际航运紧密相关。通过北冰洋,连接上海、纽约以及鹿特丹的航路,比经过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要短。同时,基于海湾地区的安全形势,传统航路的保险费增速惊人,北冰洋航路的价值更加凸显。当然,北冰洋航路仍处于“概念化”讨论,毕竟这一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恶劣天气、浮冰都是航路上的重要障碍。

    另外,全球未发现的30%的天然气和13%的石油可能蕴藏在北极,那里还可能存在大量有色金属资源。这些资源开发潜力,对于经济增长迅速、消耗大量资源的中国有特殊意义。

    一些中国学者还提到,对北冰洋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航路和能源潜力,北冰洋还具备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

    当然,不只中国认识到北冰洋的巨大潜在价值。俄罗斯2007年在北冰洋插上了国旗;随后,包括加拿大、丹麦、挪威、美国在内的北冰洋沿岸国家,都宣称他们对北冰洋有主权要求。围绕北冰洋,展开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政治博弈。

    从国际法来看,中国有参与北极地区国际治理的法律基础。作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和1920年斯瓦尔巴条约签约国(有权通过挪威领土斯瓦尔巴群岛进入北冰洋),中国有权享受北冰洋公海权益。

    事实上,中国“下手”不晚。中国是世界上极地研究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95年科考队员首次徒步到达北极;1999年、2003年、2008年、2010年,“雪龙号”四次出征北冰洋,进行大规模海洋科考。中国眼下正建造新的破冰船,以替代1993年购于乌克兰的“雪龙号”。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定期大规模资助全国范围的北极研究项目。另外,中国还积极参加国际科考合作。

    过去五年中,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北极梦”。首先,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科技能力以应对北极变暖的影响;其次,确保中国通往北极的航线畅通;第三,作为一个北极圈以外的国家,中国不断加强获取北极能源和渔业资源的能力。

    在中国行政体系中,国家海洋局下辖的极地海洋办公室以及海洋监测部门掌管对极地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同时,军方在北极科考中也扮演着积极推动的角色。此外,多个研究机构和相关产业利益集团也积极推动中国“北极梦”。

    不过,作为一个北极“圈外国家”,中国在北极不拥有任何主权权利。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是成为北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影响国际社会对极地地区治理的讨论。例如,中国政府一直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尽管这种地位没有投票权,但能够获取北极理事会会议和各类活动的邀请,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有机会影响决策过程。

    中国政府强调,北极冰盖消融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全球强国,中国反对由北极地区国家单独决定北极事务,其理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非北极国家都将受到北极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也基于此,中国政治分析人士如今把中国视为“近北极国家”或“北极利益相关方”。

    在围绕北极的政治博弈中,中国仅仅和挪威、加拿大建立了双边定期对话机制;2012年4月,中国与冰岛签订了北极合作框架协议,但实质性介入不多。在参与北冰洋议题的讨论时,中国政府极力避免过分刺激俄罗斯,后者对北冰洋的领海和资源要求一直较为激进。

    在“北极政治”中,中方所希望的是尽量避免北冰洋沿岸国家对大陆架的主权要求得到国际法保障,因为一旦如此,国际社会在北冰洋公海上的权利将大为缩减。两位研究者认为,基于在北冰洋地区的利益,中国政府会持续向北极地区国家施压,要求他们平衡自身利益和国际社会对北冰洋公海的利益追求。

    但研究者同时指出,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主权原则,同时在南中国海和东海问题中保持强硬的主权立场,所以在与北冰洋沿岸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也将会坚持保护主权的基本立场。在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在这一地区做出太多动作。同时,中国担心过于激进的立场会招致反感,一些学者因此建议,避免能源勘探等敏感话题,而将关注集中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建设性地参与北极国际合作。

    到达极地、穿越极地是理想主义的洁白梦幻;参与开发、参与治理是国际政治的现实召唤。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不可避免地要求中国参与国际合作。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时代,北冰洋资源、气候议题一方面彰显国家实力,另一方面体现利益诉求。中国的“北极梦”是参与全球治理、争取国际利益的重要缩影,会是新时代政府外交能力的衡量标杆之一。

    (本专栏由“政见”团队供稿)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分享到:

 

中国“北极梦”路指何方?
跌倒时笑可以有,惨剧前悲不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