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中国也不能例外。随着中产阶级崛起,中国人发现物质享受带来的既有快乐,也有沮丧。反主流文化随之产生,它的拥护者被叫做“文艺青年”,简称“文青”。这个词与英语的“hipster”一词最接近(编者注:hipster一般指二三十岁的亚文化男女青年,崇尚独立思考,反文化,欣赏艺术、独立摇滚乐,具有创造力)。
典型的文艺青年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版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引用作家、音乐家郭小寒的话说:“我是一个很典型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诗歌、小说、独立音乐、欧洲电影,我喜欢拍照,写博客,我喜欢猫科动物,热爱园艺、缝纫,做甜点和设计环保袋。”
他们生活在世俗的、金钱至上的现代中国,他们或怀旧,或有些诗意的矫情,他们追求精神世界,有着诗人的情怀,他们被标记为高度个性化、浪漫和文艺鉴赏者。
他们大部分是中上阶层的城市居民,却与那些背路易·威登包,开宝马的“暴发户”背道而驰,他们很少说自己拥有什么,而更在乎自己想要什么。李非是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他评论说:“他们总是喜欢与众不同。”
和hipster一样,“文青”同样抗拒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中国人对文艺青年的态度毁誉参半。
最近,新浪微博上疯传一段有关文艺女青年在地铁上念诗的视频。3个女孩身穿紧身衣,头顶羽毛高帽,在拥挤的地铁车厢朗诵诗歌。
有的评论者称赞她们的创意和胆量,也有人称之为“垃圾”。还有的人说,这些“文艺青年”似乎和“蠢驴青年”(在中国网络上,他们的俚称是“二逼青年”)没有太大区别。
一位网友批评3位表演者的拿腔捏调,他说:“文艺青年不在于形式,他们更关注内心感受。走进文青的世界,你会发现,文青与年龄和性别无关。”评论者的较真,也正是“文青”的一种标志。
新浪微博有一组转发了7000次的图片,展示了普通青年、文艺青年、二逼青年在驾驶、写作、吃饭等日常活动中的不同表现,这或许更能清晰阐明“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的区别。
这组图片不仅幽默而犀利地区分出文艺青年和二逼青年,而且揭示了中国所谓的“傻逼”与美国hipster的共同点,至少他们都是反主流文化。
在美国,第一代颓废派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懒鬼。他们多是失意青年,收入低,前途渺茫。
他们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并选择了前30年中嬉皮士、抗议文化以及其他反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反应是一起停止创造新文化,实际上就是不相信一切。
然而,过去10年,那些颓废派已真正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过去的反时尚已成为一种时尚。
这些特点与中国的“二逼青年”不谋而合。像图片揭示的一样,这些年轻人没有太多工作要做,总喜欢做一些没有意义、自我挫败的举动,有时与蠢货没什么区别。
其实,在这些中国文化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最近公布的皮尤全球态度调查结果显示,8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富的越富,穷的越穷”。
《外交政策》报道称,由于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比例为120∶100),中国男性面临巨大压力。尽管现在房价与工资严重不成正比,他们想要娶到称心如意的妻子,就得准备新房。
面对如此令人畏惧的社会压力,也难怪有些中国青年放弃了文艺和骄傲。曾经伤人的词语——“二逼青年”和“屌丝”,意思是“失败者”或“游手好闲的人”,现在已被受到这些词语伤害的人接受,用于故意自我解嘲。
这些词语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竞争残酷的中国社会,这些青年不仅是落后,而是已被甩出了竞争。
对大多数中国年轻人来说,在这个残酷的、快速发展的社会,成功的公式如出一辙:刻苦学习,找个好工作,成为房奴,结婚生子,循环往复。但是,事实是,这些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最好的方式是自动出局。
□美国《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