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人类怕鬼,究竟怕什么?

作者 [英] 迈克尔·牛顿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2年11月14日   32 版)

    《幽灵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Ghosts),帕提奎勒出版社2012年11月,384页。

    要摆脱对鬼怪的恐惧,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将其作为一种单纯的现象看待。

    我没撞见过鬼,但相信自己曾经听到鬼说话。那是大约25年前,我和女友在旅游途中夜宿某个陌生的小镇。在正戏上演前,我已经被惊吓了一次:返回旅馆的半路上,恍惚有个飘动的人影从二层楼黑暗的窗口往下窥视。定睛一瞧,才发现是件大衣挂在窗架上。

    接下来的事情就灵异了。我那天确实喝了两三瓶啤酒,但绝对没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旅馆客房内没有厕所,午夜时分,我沿着光线黯淡、铺着地毯的走廊向洗手间走去,大概不到20米的路。走到一半,忽听有人在耳边小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很尖锐、很急迫、真真切切。我以为女友悄悄跟在身后,想要恶作剧,便不以为然地转过身去。然而,背后人影都没有一个。我飞快地跑回房间,整个晚上再也不敢去解决内急。女友对此先是怀疑,讥笑我是胆小鬼;可是,她出门回来时,面色也有点发白,承认在外面有种奇怪的感觉。当夜,我们俩入睡后都被噩梦折磨,第二天天没亮便急匆匆地逃走了。

    恐惧是幽灵的食粮

    人类怕鬼,怕的究竟是什么?当然,你可以说它唤起了我们对未知事物的不安,而且许多时候带有恶意,似乎要冷酷地告诉那些质问者:“我就是喜欢骚扰你。”鬼是无实体的、似是而非的超自然存在,不会轻易为人们触碰。还有些时候,在那些恐怖故事的高潮阶段,人们担心会被幽灵拖进它们生活的阴间,害怕会变得跟它们一样失去肉体。不过说到底,由于在感知和认识方面固有的局限,我们对鬼怪最大的恐惧肯定来自于内心的阴影。

    苏格兰内科医生罗伯特·麦克尼斯早在19世纪的一篇论文中便解释了“灵魂出窍”。他描述了一位被婚姻束缚的女人,自己闹鬼骚扰自己。被潜意识操纵后,在其他房间里,她常常可以瞥见自己的幽灵,像某种镜像似的、轻盈地掠过。她在生活中迷失,从而臆想自己能和灵魂对话,通过一个分裂出来的自我,安抚内心深处某些不能明言的痛苦。

    如今,罗杰·克拉克在《幽灵自然史》这部令人愉快而又不安的作品中,用文字证明了自己不受懦弱和偏见的影响——其他人千方百计地要逃离鬼怪,他却狂热地追寻它们。遗憾的是,幽灵目击者仍是罕见的,尽管克拉克孜孜不倦,他本人从未能瞥见一个。或许,幽灵的存在依赖人们对它的恐惧,正如文坛巨匠萧伯纳对好友亨利·詹姆斯说过的那样:“没有哪个不信鬼的人有撞到鬼的运气。”即便在鬼故事最盛行的英格兰同样如此。

    不管怎么说,同亲朋好友分享你与幽灵打交道的经历,多少显得古怪而有点尴尬。这种经历是私密的,也许仅仅是个人的,一旦公诸于众就得准备好承受非议。鬼怪出现又消失,沉寂一段时间后再度出现,它们的传说没有明确的结束点。近代以前,幽灵通常需要载体——先祖留下的信物,或者葬礼之类的仪式。现代的幽灵似乎不需要这些外部条件了。世界各地的鬼故事有着不同的流派,但幽灵本身肯定、或者想要保持某种开放和不确定性。

    也有不阴森的鬼故事

    尽管克拉克面临的材料无比庞杂,他仍然对幽灵进行了分类,从回魂尸到吵闹鬼,从时空错乱的美丽故事到与人生幻想的对抗。他笔下的幽灵,是凝滞在精神空间的强大体验的残余,是青春叛逆的表现,是意识中的错误代码,是自身情绪困扰的表达;它们的产生是因为没能尊重死者的意愿,它们在脑电波监测仪中留下的痕迹是一片低沉的嗡嗡声。

    本书的描写大多是按时间顺序的,也有按专题的,或者说按分类的,从而将古今中外的鬼故事根据属性进行粗略划分。正如书名已经告诉我们的那样,克拉克对幽灵的探讨,是关于这种超自然现象的“自然史”,并试图从这种历史中发掘出某些规律。例如,令笔者感觉有趣的是,近代以前,幽灵通常是你所熟悉的形象,如朋友或家人;到了现代,由于城市化与社会分工,幽灵往往是随机的陌生人,至少是某些我们不熟悉的怪客。

    不能不承认,在克拉克对幽灵的执着渴望背后,在他那种“就着恐怖吃晚饭”的癖好背后,我们仍然能读到一些不那么令人脊背发凉的东西。这类“温暖”的鬼故事通常涉及圣诞节,纠缠着欢庆、重生以及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回忆。有人说,克拉克的作品传递了大量的英国式迷信,但无论是真是假,他的故事都是奇诡的,且文笔足够生动。

    最后,幽灵永远是虚无缥缈的,你又怎样衡量这样一种超自然存在,或者说解剖这种幻象呢?对多数人来说,幽灵只能栖息于科学没兴趣进入的疆界内,藏身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范围内。而在克拉克这样的研究者看来,幽灵是一种有待查明的现象。也许,这个过程是以查尔斯·狄更斯的《信号工》或阿诺德·里德利的《幽灵火车》中的黑暗铁路为开端,很快就扩展到恶魔驾驶的汽车、被诅咒的雕塑、闹鬼公路、灵异电梯乃至深海的幽灵潜艇上。

    滑稽的是,所谓“幽灵猎手”们最得意的技术和设备本身就有装神弄鬼的倾向:将拍到幽灵的瞬间冻结的照片、放在空屋内记录无形声音的录音机、令人毛骨悚然的手机视频、电脑屏幕上惊现的不知名信号……就像我们的数码相机、录音笔、平板电脑乃至微博,鬼故事在21世纪并未消亡,而是同高技术相连,以更多样的形式栖身于新媒介当中。

    英国《卫报》

    关于作者:罗杰·克拉克,英国“70后”作家,在怀特岛的一座闹鬼古宅长大,儿时得知英国的幽灵比其他国家都多,从此与各种灵异故事打起了交道。他14岁时便成为英国心理研究学会最年轻的成员,15岁发表第一份研究报告。《幽灵自然史》是他的最新著作。

分享到:

 

人类怕鬼,究竟怕什么?
白宫那些猫猫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