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政府集权,也不靠自由市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对等参与”模式,能否令直接民主制复兴,为21世纪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找到新的解决之道?
19世纪中期,当法国政府着手修建覆盖全国的铁路网时,人们对具体建造方案没有多少异议:以巴黎为中心,朝四面八方辐射。总工程师维克多·罗格朗信心满满地宣称:“如果由中央政府规划和负责主干线,那该有多棒……快速便捷的交通,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融合。”
此后的现实却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号称“罗格朗之星”的铁路布局成了灾难。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在相同时间内,俾斯麦运到前线的军队几乎是法国的两倍——普鲁士的铁路线是分散而无序的,相比之下,每位法国士兵都得经巴黎中转才能到达战场。套用21世纪的互联网术语,普鲁士的铁路有“冗余”,平时显得浪费,却帮助国家打赢了战争。
超越左右之争的第三条路
互联网堪称当代最卓越的分散式网络,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硅谷的空气带有独特的自由主义芳香。很多网络企业家把自己看作不受管制的平原上的拓荒者,个别人甚至梦想建立一个漂浮于大海中央的全自治“伊甸园”,从而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
而在史蒂文·约翰逊看来,这种以自由化程度衡量进步与否的逻辑,跟罗格朗的铁路计划一样,都误入了歧途。约翰逊在新书《完美未来》中提出,真正的进步缘于互联网的“对等参与”特性,即它是开放的,而并非因为它是私人的、在利润刺激下成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既不是基于左翼大政府的概念,也不是基于右翼大市场的概念:“我相信社会进步,相信推动进步事业最强大的工具是对等网络。我是对等进步论者。”
这样的声明,加上给人印象强烈的书名,很容易引发一种错觉:作者是个天真的乌托邦主义者,相信网络可以解决所有弊病,这难道是一种新的政治宗教吗?我们知道,2011年的阿拉伯革命过后,媒体人总是翻来覆去地就同一个问题争吵:在推翻独裁者的过程中,“推特”等社交网络起到了什么作用?乌托邦主义者说,它们起到了重大作用;保守主义者则主张,二者毫不相干。但是,如果答案是“介于两者之间”,那又怎么办呢?
其实,约翰逊对这类辩论不感兴趣。他明确指出,对等进步论的关键在于,它并不把互联网当作包治百病的灵药,而仅仅当作一种“模式”。“人们只需要思考,支配互联网设计的核心法则,是否适用于社区、艺术家、企业、父母、学校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既可以在市场内得出,也可以在市场外得出。此外,私营企业照样会犯罗格朗式的错误;即使是“脸谱”,在企业内部,也喜欢“自上而下,由一位有魅力的领导者集中控制。”
让集思广益真正成为现实
那么,一个“对等进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考虑下市政建设中常见的问题吧:道路凹坑、噪音污染、路灯损坏、土地荒置……的确,早已有很多民间社团介入公共事务管理,但我们不妨进一步设想:如果居民有权通过“Kickstarter”(美国某慈善事业网站)上的集资平台,使用他们的部分税款直接解决问题,一切难道不会变得更简单吗?
这个想法的精髓在于,社区的所有成员——居民、物业、园丁都可以提出改进方案,并通过民主协商决定投资方向。事实上,所谓“参与式预算”体制已被巴西的部分社区所尝试,它不能被视为大政府(避开中央规划,直接从网络成员那里获取智慧),但也有别于小政府(不涉及税收减免等,也不依赖特定的志愿者);它是一种网络化的直接民主——有别于通过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委托管理,而是对日常问题采取细密的、持续不断的反应。
约翰逊相信,这个原则可以拓展到选举资金筹集方面。也许,我们没必要在中央统一资助和完全的自由市场之间二选一。在大选年,为什么不可以让公民有权使用各自已缴税款中的一部分——比如说50英镑,来资助自己欣赏的候选人或政党呢?
自由主义者与对等进步论者的区别何在?书中给出的线索是,自由主义者都喜爱专利。约翰逊讽刺道:“当知识产权被摆到桌面上,所有那些对自由的强调都跑得无影无踪了。”以他之见,即使在商业世界,合作式的对等网络相对纯自由市场依然有优势。从治疗艾滋病到私人太空飞行,人类进入美好未来的希望,也许都取决于前一类方案。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知识共享,从而使网络的“蜂巢意识”(或曰集体意识)能够得到落实和改良。
最后应当指出,《完美未来》仍然带有过度理想化的乌托邦主义痕迹,例如,约翰逊没有充分解释,他描绘的愿景怎样才能规避托克维尔所说的“多数暴政”的风险?不过话说回来,本书给出的只是一张包含广泛可能性的草图,而非详细的政策处方,换言之,可以期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在阅读过程中,普通读者只要受到启发、获得鼓舞就够了。
□英国《卫报》
○作者 [英] 奥利弗·博尔克曼 ○译者 陈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