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三分之一的物品是‘中国制造’:这张桌子,那台电脑,那些蓝色牛仔裤……如今,全球33%的制成品产自中国,但身处这一壮观的产品造物机器背后的,是男人与女人。我想去见一见那些工人们,捕捉他们的眼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某一天,这个愿望在时任美国彭博社摄影记者的Lucas Schifres心中浮现,这位深褐色头发的法国小伙儿,已在中国待了好几年。拍摄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他,一直在关注中国的飞速发展。
他意识到,“中国制造”已是这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标签,它出现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家中:人们的衣着,孩童的玩具,无不来自中国,美国每年要从这个国家进口1000亿美元的物品。中国也成了美国选举中候选人争论的热门话题,可是仅凭那些政治观点的交锋,有多少美国人能认识到“中国制造”这个标签背后,那些真正制造这些商品的人呢?
于是,这位常驻上海的摄影记者,来到了位于浙江与广东两省的工厂,试着为那些他每天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制造者们,记录下一份表情。
摄影师试图捕捉这群人真实的模样
Lucas扛着他的摄影器械就下了工厂,在工作间隙找来那些还来不及换下工作服、来不及洗手,甚至还扛着他们的吃饭家伙什儿的中国工人们。
他甚至没有告诉那些工人他到底在拍什么,也没有让他们对着镜头作出笑的表情。他只是等到安静下来,然后聚焦在这些中国工人的面孔上。工人们的眼睛直视镜头,有人微笑,有人茫然,摄影师试图捕捉到这群人真实的模样。
要真切地看清这些中国工人的表情并不容易。Lucas愿意去任何欢迎他拍摄的地方,但很多中国工厂并不理会一个外国摄影师的请求,虽然这只是一个关于日常生活的拍摄,往往也需要费尽唇舌的劝说。最终他这一系列照片选取了来自浙江与广东等地的6个工厂中,若干工人们的面孔。
有时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譬如他原本只准备在一间工厂拍摄100幅照片,但好不容易说服了包工头之后,人家就把手下的300多号人都带来了——“你难道能对他们说‘不’吗?”
他的简易摄影棚就这样在不同的工厂中架了起来,往往是趁着午休的时候,刚刚从工作中抬起头来的中国工人们,就这样郑重其事地站在了他带来的纯色背景布与镜头之间。
他们工作中最自然的状态,被呈现在相纸上:面相温和的中年男子带着安全帽,工作服上是日积月累泛出油光的深色污垢;穿着玫红色色羽绒服、戴着粉色卡通袖套和小熊围裙的年轻女子害羞地笑着;还有刚刚成年的圆脸少年,显然是精心捣鼓过的头发一簇簇竖立在脑袋上,头型宛如菠萝,目光不羁……
这组照片非常简洁,只是单纯地聚焦于每一个面孔与人。相机忠实地记录着最普通的不加修饰的表情与服饰,包括年长者脸上的每一丝皱纹与年少者眼中的茫然,这些细节本身或许就讲述着每个人不同的生存故事。
只为了能给家人挣来更好的生活
工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期望,也被摄影师记了下来……
“我出来打工,因为这里的工作好,而且有很多老乡,我以后想当老板,做比这些更好的产品。”一个18岁的少年打工仔说。
“来这里打工是因为工资要比四川多,我小孩才两岁,在老家,我把他留给丈夫照顾,自己出来打工。希望到小孩上小学时,我就能回家,到时就能在老家盖一座新房子了。”一位少妇说。她不施脂粉,眉毛没有修过,显得稀疏凌乱,脸上却有两团天然的红润,她在镜头前温柔地微笑着。
这些人都成了Lucas明年春天将在家乡巴黎举办的最新摄影作品展——《直视“中国制造”》中的人物。2006年,这个拥有新闻学硕士学位、游历过超过35个国家的法国小伙儿离开家乡,取道香港前往北京,开始他报道中国故事的职业生涯。
很快他就对那些关于中国发展的传奇故事感到厌烦了。他常常从国际主流媒体那里接到拍摄任务,各大报刊媒体的编辑们想要看到关于中国制造的故事,题材范围从经济增长一直到由此引发的工业污染,但他们都只关注一架巨大的工业机器,而不是机器背后的人。
Lucas反而对这些大时代背后的小人物深怀兴趣。在他熟悉的一间位于长三角某城市的生产机械公司里,每天早晨,还不到7点时,工人们就会起身集合,排成一列直队,听包工头动员讲话。这一幕让他觉得有趣极了,“我想,我需要对这些人了解多一点儿。”
这名彭博社的摄影记者想到,在西方,人们已熟悉了那些关于中国制造的争论,人们说,正是这些人夺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美国总统候选人也一再表态,要将工作机会带回美利坚,可多少美国人了解他们是在与怎样的人竞争这些岗位呢?
在拍摄过程中,Lucas遇到过48岁的工人王崇明(音译),他穿着灰色夹克和皮鞋,前襟围着块褪色的粉红大花围裙,手里还拿着一支油漆刷。他说,“之所以离开自己先前的岗位,是因为一天要在室外干9个小时的活儿,日晒雨淋的。”
现在,他在义乌一家装饰品工厂工作,每个月可以挣3000元人民币。他们一家三口——老王、妻子和儿子,都在这个厂工作。他们生产的装饰相框与图片,会被出口到欧洲与美国。
同厂的另一名22岁的女工说,她要赚钱,养大自己3岁的女儿。这个姑娘18岁就在老家重庆结婚了。在Lucas拍摄的相片中,她面色白皙,一身粉红,配饰上印着大大小小的卡通人物,就像一个还没怎么长大的大女孩儿。
在了解了数百个拍摄对象的家长里短后,Lucas琢磨出了“中国制造”背后某种类似的人生轨迹:那些来自乡村的人们在城里工厂打工,他们背井离乡,只为了能给家人挣来一个更好的生活。
他们的回答永远都是:“哦,我们非常骄傲”
在Lucas的采访中,他们整个工作团队都能感受到的另一项惊人的一致,就是中国工人们真实存在的骄傲。
“他们的回答永远都是‘哦,我们非常骄傲!我们对这些产品能远销海外感到高兴’,‘这对中国来说有好处,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也是好事’。”这位记者惊讶地发现,这些“中国制造”产品的制造者,几乎完全不了解外界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争议。他们更多期待的,是把钱寄给家里人,让亲人或者孩子过上更好生活。
“看到我们的产品销往全世界,我感到非常骄傲。”这句出自一个中国工人的引语,后来被摄影师专门地挑了出来。
还有一个染着黄褐色头发,看起来很小巧结实中年妇女楼国珍(音译)说,每当看到媒体上在报道关于中国的不好的事情,她就觉得说得不对。
“中国并不是一台倾举国之力吐出廉价T恤的机器,有人在背后制造这些东西。”在拍摄了那些中国制造工人的系列图片后,Lucas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他喜欢照片这种形式,在偶然的一瞥中,人们能读出许多信息,甚至窥探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虽然也有一些时候,图片报道并不管用。“也许我们是在想象生活故事,那并不公平。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的,因为这就是肖像作品的意义所在:观众与图片中人的交流”。
他的展览2013年春天就会在巴黎展出,Lucas希望,在巴黎的展出结束后,《直视“中国制造”》能去上海,能在他曾工作了近6年的城市,与中国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