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学家莫里茨·法伊弗(Moritz Pfeiffer)以爷爷为采访对象,问及有关纳粹时代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法伊弗赫然发现,行伍出身的爷爷竟然对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的受害者缺乏同情心。
法伊弗今年3月推出的书籍《战争期间(1939~1945年)的爷爷》,填补了一项空白。有关父辈和祖辈在纳粹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长期以来一直是德国很多家庭的禁忌。法伊弗在书中说,他的爷爷患有“悖德症(Moral insanity)”,而爷爷这代人中有很多都患有这种症状:情绪冷漠、缺乏自我批评,“在道德评判方面有严重赤字”。法伊弗希望,与自己同辈的其他人能够效仿他,向参与过纳粹战争的亲属问及这类事情,以挽救行将消失的活生生的记忆。
该书已出版了数月,他的呼吁在生于二战、现已上了年纪的德国人中引发了共鸣,他们纷纷思考其父辈缘何追随希特勒。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此前对父辈当年如何做、如何想一无所知。参加该书读书会的数百人中,绝大多数年届50~70岁。法伊弗说,“这一年龄段的人说,他们的父辈从来没有告诉任何这类事情。1933~1945年,德国的家长向子女隐瞒了有关经历。参加读书会的人们告诉我,他们后悔没有在学生时代多了解这段历史。”
与之相反,更年轻一代,即“纳粹世代”的孙辈和重孙辈,虽然通过在校学习、电视纪实片、公共纪念馆以及互联网等,获得更多有关大屠杀和纳粹的知识,但他们认为大屠杀是抽象的事情,与他们自己的家庭历史无关。法伊弗说,“孙辈和重孙辈似乎未能看到或不愿看到有关其家族和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的全称)的联系,我的书籍看来是点到了这两代人的痛处。”
法伊弗相信,与祖辈谈话,有助于人们理解普通民众为何追随希特勒。1933~1945年期间已长大成人的亲历者中,有许多人现在在养老院和疗养院生活,他们已开始打破沉默。但法伊弗仍深表忧虑,“说得直白些,纵使亲历者想说,也没有人愿意听了。我认为,走向风烛残年的人们开始现身说法,讲述当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的自然反应。青年和少年时代是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当年面临战争、死亡威胁、空袭,担心可能成为难民,压抑已久的他们现在入住疗养院,会本能地讨论德国当年的罪行、他们所知道事情以及他们应分担什么样的责任等问题。”
但法伊弗补充说,这种追忆并不一定会促发他们主动认罪或承担集体责任。法伊弗的爷爷曾是步兵团军官,参加过入侵法国、波兰和苏联的战争,但他生前表示,不认为自己应为大屠杀分担任何集体罪责。法伊弗发现,爷爷对600万波兰人死于纳粹战争一事漠不关心。他还注意到,爷爷的有关叙述有矛盾之处,甚至曾谎称对纳粹大规模屠杀平民一事毫不知情。法伊弗的爷爷和奶奶都在2006年去世。
德国《明镜》周刊2012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