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书籍本身已成为独具内涵的艺术形式,不再甘于扮演艺术载体的角色。
对书籍画艺术家莫琳·康明斯来说,她工作的核心就是设法将观众吸引到某种熟悉的事物上,然后用那些有悖于他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信息,制造出令人大吃一惊的效果。
“这是一种伏击战术,有助于对那些高深而艰涩的主题展开探索。”49岁的康明斯如是说。
画廊中上演“伏击战”
新罗歇尔大学的“城堡”画廊只有三间教室大小,本身并不具备能够令人大吃一惊的特质,它那棕色的地板和雪白的墙壁传递的是轻松愉快的感受。不过,自从一场题为《回顾》的书籍画展览上个月开幕以来,每日上演的艺术“伏击战”正令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
康明斯本次推出的作品包括《股票和债券》,那是一组挂在墙上的照片“雕刻”,冰冷而凌厉的线条让人联想起刑具。另外两位来自纽约的女艺术家纳瓦·阿特拉斯和安·洛薇特也提供了手工制作的书籍与剪贴画。结果,她们成就了“一场与我们以前举办过的活动完全不同的展览,作品从非常好玩的到非常严肃的,无奇不有。”画廊经理卡特琳娜·瑞娜表示。
三位艺术家都住在阿尔斯特郡,乘巴士来画廊接受采访。她们一致认为,书籍画作为一种后现代艺术形式,人气正不断上升。“随着书籍的内容愈发趋于电子化,把书籍单纯当做一种别具美感的物件的想法开始走俏。”阿特拉斯指出,已经有很多大学开设了书籍画课程。一些组织机构狂热地搜集出色的书籍画作品,真是件爆炸性的大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已对书籍画的艺术价值感同身受。
每幅作品都讲述着往事
洛薇特是纽约州立大学纽柏兹分校的艺术学教授。在《回顾》展上,《遗骸》作为她的主打作品,其外观是一部手工装订书,旨在表现岁月在集中营遗迹上与个体经历的交错。她是这样解释的:“从最基本的层面讲,艺术类书籍通常是印着画或照片复制品的集子。而在我们手中,书本身就是艺术品。这是一种将创意包容于书籍的躯壳下的概念,与复制截然不同。”
在《回顾》展上,这样的区别无时无刻不得到强调。展览采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三位艺术家都喜欢根据历史事件展开主题创作,讲述的故事至今还在人们身边盘桓不去。
例如,阿特拉斯的《从良妓女洗衣店:被承受的十字架》的主体是许多扭曲的书本,搭配上老式的洗衣板以及其他零碎物件,大致形成挂在墙上的十字架的模样。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组合,意在重现“从良妓女洗衣店”——19世纪爱尔兰为那些因卖淫和未婚先孕而被驱逐出社区的妇女所建的收容所的日常景象。这种设施直到1996年才彻底销声匿迹。
“我的作品广泛使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只有这幅相对比较严肃。”正像阿特拉斯所述,她创作的书籍画关注的问题都与性别有关,如《荡妇和图钉》以及《雄猫和懒婆娘》。
本次展会上共有27件作品亮相,大部分是在过去10年间诞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好几个展台上都配有白手套,显然是在鼓励观众翻看这些奇形怪状的“书”。
“搬家”容易是突出优势
据洛薇特回忆,她在2008年前后与康明斯和阿特拉斯相识,并开始合作。“不仅是因为我们都写书,我们同时也对创作书籍画兴趣浓厚。而且,我们所致力的主题,对观众来说大多比较难以理解。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一起办展览不是事半功倍吗?’”
作为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回顾》2010年在丹佛首次亮相,此后走遍了整个美国。新罗歇尔大学是展出的第7站,也是最后一站。
对兼任摄影师的洛薇特来说,这种展览的“轻便性”是个巨大的优势:“别的艺术品都得费很大力气运输,而我们的书籍画可以折叠起来,装到漂亮的小包里,再用气泡膜外包装材料覆盖,就可以整体搬迁到下一个展览地点了。”
对3位艺术家来说,展览极大地提升了她们的公众知名度,让她们对书籍画的未来信心更足。“建议每次只看一本书,真正地集中精神,”康明斯兴奋之余不忘提醒观众,“你不可能在画廊走一遍,就吸收了全部作品的内涵。放慢脚步,才能和书籍画亲密互动。”
一旁的阿特拉斯补充道,“我原以为参观者不会有耐心,这的确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可现场观察表明,观众的耐心大大超乎意料。这实在令我们欢喜不尽。”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