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鲍姆是优秀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和太太玛琳住在汉普斯泰德-西斯(译注:伦敦西北部地名)的丘陵间,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那里散步。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
说到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其内容的覆盖范围与思想深度总是令人惊叹。直至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他仍然笔耕不辍,与对手展开论战。享用下午茶时,他谈论的话题天南海北,从巴西前总统卢拉的成就到英国传统史学派的局限性,从西孟加拉共产党政府的崩溃到大卫·米利班德和艾德·米利班德(均为英国工党领袖)的政治前景。
霍布斯鲍姆擅长扮演的不限于评论家。二战后,英国的历史研究摆脱地域观念和经验论,对社会斗争和政治传统的意义形成全新认识,霍布斯鲍姆功不可没。同时,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学究做不到的。
要说霍布斯鲍姆排行第一的贡献,莫过于他推动了针对经济和阶级问题的系统化研究。共产党员的身份,使他非常重视社会结构在历史叙事中的作用。把人民的真实生活摆在头等地位,重现他们被湮没的声音,在他看来完全是应尽的义务。不过,霍布斯鲍姆亦非机械的唯物主义者,重视思想的作用,不惟马克思主义独尊。
在大学里,讲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头一堂课上,我总会向学生们推荐霍布斯鲍姆的作品。在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历史作用和命运沉浮时,他的造诣罕有敌手。毫无疑问,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从未发生丝毫动摇,资本主义世界近来的危机,更让他有了忠于自身信仰的理由。最后一次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他激昂地表示:“不同的联系,不同的国家行为,控制和自由,都将显现出效果……资本主义将不复存在,不论在我们这里,还是在大洋彼岸。”
生活中的霍布斯鲍姆并不是阴沉而严厉的。他喜欢一边喝伏特加一边谈论政治,一边读《圣经》一边吃午餐,还经常和朋友们拉家常。
我最后一次见到霍布斯鲍姆,是在他和西班牙学者休·托马斯在下议院合办的茶话会上。他对英国收留少年时代的自己表示了感激,延续了历史学家一贯的客观立场。吃过午餐,用过咖啡,艾德·米利班德亲自跑过来向霍布斯鲍姆问好,对他的思想给予充分肯定。
不过,霍布斯鲍姆就是霍布斯鲍姆。礼节性的致谢过后,他立刻开始抱怨艾德“不够进步”,说后者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更多自我批评,更多地了解人民的呼声。
■附录
霍布斯鲍姆小传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因时局动荡,年幼的他辗转于奥地利和德国,1933年才定居英国。颠沛流离的生活,令他寄希望于共产主义与世界革命,14岁即加入共产党。
在冷战年代,左派身份令霍布斯鲍姆在工作中艰辛备尝,年过半百方成大学教授。不过,他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更多与外国同行交流的机会,建立了在史学界的崇高声誉。他认为,学术不该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写就了面向普罗大众、时间跨度达3个世纪的“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引导了英国历史研究方法的转型,在劳工运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无人能出其右。他还经常撰写时政评论、文艺批评等,对爵士乐也有精到的研究。
伦敦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日,霍布斯鲍姆以95岁高龄辞世。西方主流媒体以较大篇幅刊发了他的讣闻,在报道中强调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