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军事前沿

社交媒体成跨国军控好帮手

编译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2年09月19日   19 版)

    即时信息交互技术的成熟,令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能通过社交媒体,为官方防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工作贡献力量。

    想象一下,成千上万和你我一样的普通网民,编织成一张庞大的情报网,同政府紧密合作,专门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蛛丝马迹,那该有多时髦?事实上,美国国务院新近推出的“武器控制的挑战与创新”项目,就是遵照这个思路展开的,并开出1万美元现金奖励,旨在激励参与者开动脑筋,利用社交媒体揪出任何有悖于国际军控条例的举动。

    本次创意大赛由国务院官员罗丝·戈特莫勒策划,对社交媒体与军控议题拥有丰富经验的她,在接受《大众机械》杂志采访时表示,国务院对多么稀奇古怪的方案都来者不拒,不过也给出了一些提示。例如,利用“推特订阅”等功能,你可以筛选出秘密化学武器仓库或未经申报的导弹工厂存在的证据;或者,你也可下载并分析各地网民用平板电脑采集的资料,这些电脑都配置了监视地面震动的感应器,用于探测未备案的地下核试验。

    众多互联网从业者与社交媒体高手,对国务院发来的“英雄帖”热情高涨,同时指出了一些必须克服的障碍。总部在英国的社交媒体监测公司——“品牌监视”负责人加雷思·哈姆说,社交媒体的确是尚待开发的情报宝库,但得请行家里手监测和分析。“不能简单地对其发号施令,否则拿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美国国务院并非首个利用社交媒体搞情报的政府部门。2009年,五角大楼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举办过一次有趣的比赛:释放10个红色气球并让它们四处飘散,看哪位参赛者能通过社交媒体最快地锁定目标位置。最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小组独得4万美元奖金,他们在不到9小时内,便借助特别编制的筛查程序“捕获”了所有气球。

    同发现色彩鲜艳的气球相比,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踪迹无疑更麻烦。曾参与“红气球”比赛的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彼得·格洛尔强调,“我们如何才能肯定‘推特’上的举报属实?”同时,隐私权也是个问题。“假如允许民众在特定的网站上随意举报,又如何知道朝鲜或伊朗的情报人员没有混迹其中,窃取举报者的信息以便对他们不利呢?”                

    戈特莫勒等人也承认,让普通公民参与到寻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工作中去,与公众熟悉的常规做法具有迥然不同的逻辑。以往,是由政府利用卫星或专业人员等“国家资源”进行核实和监测,普通公民参与寻找违禁武器,搞不好会被贴上“间谍”标签。所以,政府必须在时机成熟时,把计划的细节公诸于众,为有兴趣参与的人留下考虑的时间。

    其实,最先提出让平民监督军控的是已故物理学家和原子能专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他曾在上世纪50年代畅谈自己的构想:如果想确认某个国家是否已完全销毁核武器,可以借助某种信息即时交互平台收集并分析相关活动的信息。

    半个世纪前,这还是不切实际的提案。彼时,没有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尚未问世。如今,正如戈特莫勒所说,“我们有了合用的工具,可以开始让设想化为现实了。”

分享到:

 

修女入侵,美国核安全生疑
社交媒体成跨国军控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