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老牌英语文学杂志的扩张之路

《格兰塔》:从剑桥走向全球

编译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2年09月19日   32 版)

    各种版本的《格兰塔》及周边出版物

    从剑桥大学崛起,凭青年作家榜单走红,及至中文版本全新登场,无论在组织、人事还是内容方面,文坛常青树《格兰塔》的国际化之路都在变得愈发宽阔。

    全球化战略雄心勃勃

    从维多利亚时代一路走来,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类杂志《格兰塔》,将于下个月迎来中文版的首发仪式。届时,它将以全球使用最广泛的5种语言中的4种形式存在——阿拉伯语除外。然而,这份以“新概念写作杂志”自居的季刊,其全球化雄心不会到此为止。

    “5年后,我们将发行15至17种外文版本,”最近,《格兰塔》主编约翰·弗里曼信心十足地对《纽约时报》表示。“我们不会撞破头地去大学里寻找愿意撰稿的学生,而是想发现那些真正需要这本杂志的人,无论他们身处何方——没错,世界上任何角落都不会遗漏。”

    除了英语和汉语,《格兰塔》目前还以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保加利亚语、瑞典语和挪威语发行。外文版不仅是将英文母刊中的原文翻译过去,还越来越多地采用当地作家的作品;近年来,部分优秀的本土化作品亦被母刊“逆向”吸纳。

    无论用哪种语言,每期《格兰塔》都是围绕单一对象组织文章的,通常是按地区或按主题——就业、性、医药、父辈……无所不包。选定的主题通过各种虚构和非虚构类题材展开,撰稿者既有文坛大腕,亦有无名小卒,后一类人也占了该杂志读者的很大一部分。

    “在《格兰塔》旗下的早期职业生涯,让我得到不少老前辈提携,得以更快地提高知名度。”小说家理查德·鲁索说,他的新著《别处》就是在早些时候写给《格兰塔》的一篇随笔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艺术和文学的世界在我们眼前变幻莫测,《格兰塔》始终坚持兼收并蓄,由此成为文学界的常青树。他们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全都干得很棒。”

    文坛新秀的“孵化器”

    《格兰塔》诞生于1889年,最早是剑桥大学的一份内部刊物,刊名则源于某条剑桥附近的河流。作为学生打造的出版物,它却为一批英国近代知名作家提供了晋身之路。

    不过,《格兰塔》的现代版本实际上发轫自1979年。当时,该杂志在饱受财政困难折磨后进行全面重组,开始关注剑桥以外的作家和读者。4年后,《格兰塔》公布了首份“英国20位最佳青年作家”名单,并演变为每10年公布一次的保留节目,由于榜单中的许多人日后确实主宰了文坛,《格兰塔》随之一炮而红,有了最具公信力的金字招牌。

    意识到这种手段的文学和市场效应,《格兰塔》的海外版本争相效仿:1996年,它公布了首份“美国最佳青年作家”名单;2010年的西班牙语版公布了“西语最佳青年作家”名单,上个月的葡萄牙语版公布了“巴西最佳青年作家”名单。另外,英语版《格兰塔》明年还打算推出巴西作家专辑;中文版在创刊号之后,亦会推出中国作家专辑。

    “《格兰塔》善于策划这类项目,我们相信,这类名单很容易扩散,对好奇的中国文学爱好者来说就像座灯塔,”《格兰塔》中文版编辑彭伦(音)在上海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中国的外国文学读者群并不是很庞大,普通人都不是很熟悉外国当代作家。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者与在校学生渴望了解这些新鲜的声音。”

    有意思的是,尽管《格兰塔》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机构,它目前的管理者大多和英国并无联系。2008年加入该杂志的约翰·弗里曼来自美国,他的副手艾兰·奥芙瑞女士出生于津巴布韦,杂志的发行人和主要赞助者西格丽德·劳辛则是一位瑞典慈善家。

    生意之外 责任感不能少

    当然,为英语文学创作建立国际桥头堡,并不总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格兰塔》首次尝试外文版是在西班牙,大约是从10年前开始的。一开始,当地书商和文学评论员们并不知道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杂志该是什么样,每期杂志的主题相对单一,也有些异乎寻常。

    “西班牙曾有很多重要的文学杂志,没有哪本曾经同时混合首发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其他形式的纪实类作品乃至新闻稿,”《格兰塔》西班牙语版编辑奥雷里奥解释道,“听说,在很多场合,左翼公众都把《格兰塔》误认为古巴共产党机关报《格拉玛》。”

    弗里曼等人坚持认为,《格兰塔》的编辑们不该把外文版当作一门特许经营的生意,而是“侦察兵”,用来寻找世界各地的文坛新秀。这种做法也有利于该杂志的书籍出版部门,即“格兰塔书社”,它负责对签约作家进行长期培养,通过更大更复杂的项目帮他们提高。

    “日积月累,我们有能力提供一所佳作图书馆任你选择。”艾兰·奥芙瑞说。《格兰塔》英语版最成功的一期是2010年春季刊,是以巴基斯坦为主题的,共售出5万多册。同时,出版社的业绩也有显著增长,这使得《格兰塔》的财务状况比2008年那时候好多了。

    “我们的确得到了西格丽德·劳辛的支持,她的慷慨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弗里曼坦言。不过,随着海外订阅者增加和更多的广告收入,直接资助的金额“在过去3年内已减少了一半”。他强调,“从财政方面而言,我们的处境与经济危机爆发时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格兰塔》全球扩张加速,各种外文版能够相互提建议了,有时甚至可以绕过伦敦总部。天南海北的编辑和发行人们建立了每周一次的电邮交换制度。在今年4月的伦敦书展期间,弗里曼领着一大群肤色各异的外国同事,到劳辛家共进晚餐。

    “《格兰塔》的全球化让我最得意的地方,是它创造了一个论坛,让伟大作品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英语世界,而是向四面八方渗透,”在那次聚会上,编辑部主任罗伯托·菲斯感慨道,“尽管谁也说不清这种过程将把我们导向何方,今后的各种逸闻趣事必定不会少。”

分享到:

 

《格兰塔》:从剑桥走向全球
“御用”摄影师镜头里的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