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行中的暴力行为就是犯罪,与爱国无涉,反而挑战现代国家的理性,只会祸国殃民,这种行为不仅需要抵制,需要依法惩治,更需要深层次的反思与批判。
自9月11日日本政府与栗原家族签订所谓“购岛协议”以来,中国官方与民间都在不同场合表达愤怒之情。9月15日,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日游行,遗憾的是,游行期间出现了打砸抢烧事件,与日本相关的商铺、汽车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损毁。
爱国没错,但需要有正确的方式,程序与手段错了,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在反日情绪潮涌之际,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需要怎样的爱国风格。
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需要形成为世人所接受的行为风格。风格存在于整体之中,无论是一幅画、一首歌抑或一份合同,从整体上所彰显出来的心理态度和意图,便是风格。如此而言,一个国家的风格源于国民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之中。反日游行是一种表达爱国的方式,从游行人群的行为中可以窥视当下中国的风格。
爱国有两个维度:对外,捍卫自身利益,保护国家免受侵犯;对内,节制有序,富国强民。“保钓”游行本是为表达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但游行中却出现了暴力行为,日资商铺成为打砸甚至打劫对象,同胞的日系汽车成了攻击的标靶。民乃国之本,攻击同胞、破坏财产已经让爱国成为一句口号,并且走向了爱国的对立面。
游行中的暴力行为就是犯罪,与爱国无涉,反而挑战现代国家的理性,只会祸国殃民,这种行为不仅需要抵制,需要依法惩治,更需要深层次的反思与批判。现代国家有两大支柱:法律体系与货币体系,并由此衍生出复杂有序的国家制度。
法律体系支撑了一个非人格化的法治体系,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权,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违规违法行为负责。有些人在“爱国”大旗的保护下,冲入商店,谋取私利;掀翻同胞的日系车,甚至还有人殴打车主。群情激昂中,可能会有法不责众的侥幸。但法不责众本身就是对法治的亵渎,法治国家不仅惩治个体犯罪,也要规制群体行为。各地警方在游行之后对那些不法分子进行批捕、法办,才是对法治精神的贯彻。
货币体系则是现代国家的经济基础,货币是信用的化身,任何产权体系不完善的国家都不可能建立起来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赖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需要市场体系实现财富增长与增值。市场体系的基点在于私人产权,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生成交换体系,盗匪横行的时代,市场只是婢女而已。在“爱国”的旗号之下,打砸抢一些在华合法经营的日资企业,随意打砸本国公民合法购买的日系汽车,这都是对私人产权的侵犯。如果私人财产得不到有力的保障,还有谁愿意在中国投资置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海外资本进入,如果因为外交争端而对外资进行冲击,中国的市场信誉何在?
国家的理性是国家形象的精神基础,爱国游行各国都有,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将矛头转向任何带有某一国标识的事物。排斥日资企业、抵制日货看似很爱国,殊不知,全球化已经将中国和日本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经济制裁不过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双刃剑。日本商品可以被打砸烧,而从日本传入的外来词,几乎每个中国人每天都在说,难道也要将这些词汇清理出去?
真正的爱国需要就事论事,漫天联想只能让争端一发不可收拾,诚然,中国已经不再是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的积贫积弱,但爱国的风格却与早年的“义和团”有着几分相似。从更大的层面而言,今天的日本也并非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对日本脸谱化、标签式的刻画未必准确。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正的爱国需要了解对手,而不是将矛盾对准那些不相关的人与事。
民众的爱国诉求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但怎样表达才让他们的爱国行为更有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反思。比如,在游行标语中,需要更多关于“钓鱼岛是中国的”依据,无论历史的还是法理的,而非一些粗暴的泄愤口号。就事论事式,而非情感生发式的表达更符合文明、法治的标准,也才会顺应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