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追寻音乐最本质的东西

世界都爱“好声音”?

本报记者 薛牧青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15日   30 版)

    《美国好声音》第二季海报

    《The Voice》冠军得主Ben Saunders

    在选秀节目日益失去人心的当下,有一档选秀节目令观众眼前一亮,人们似乎看到了选秀节目的未来。

    这档节目中没有“毒舌”,没有高高在上的评委,追寻的只是音乐最本质的东西——好声音。

    来自荷兰的《The Voice》究竟有多大魔力?观众缘何为它疯狂?

    在被称为“选秀末世”的当下,选秀节目日益失去人心,观众对经过了华丽包装,与“炒作”、“绯闻”、“艳照”脱不了干系的选秀节目感到厌倦。

    不过如今,一档选秀节目令观众眼前一亮,人们似乎看到了选秀节目的未来。

    选秀节目《The Voice》带着纯正的荷兰血统,在全球40多个国家播出。在英国和美国播出时,《The Voice》甚至可以抗衡老牌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观众的心?

    评委瞬间变成粉丝

    《The Voice》最初只是荷兰本土一档受欢迎的节目。在荷兰RTL4电视台播出后,《The Voice》一下子吸引了荷兰300万电视观众。这个数字并不惊人,但与荷兰总人口相比,这个数字占据了荷兰总人口的18.2%,也就是说,近1/5的荷兰人都是这档节目的忠实观众。

    观众为何如此疯狂?《The Voice》究竟有多大魔力?

    在网上盛传的《The Voice》冠军得主Ben Saunders的演唱视频中,评委们比选手更激动。这位“文身男”刚刚唱了一句,就有3位评委像被电击了一样,迅速按下了面前的转身按钮,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发出这样天籁之音的人是谁。只有一位评委表现淡定,没有像其他评委那样立即转身,不料,这一举动让其他评委无法忍受,在Ben还没有唱到副歌时,一位已经转身的评委就起身离开座椅,强行按下了这位淡定评委面前的转身按钮。

    Ben的歌声仿佛有魔力,4位评委一下子成了他的粉丝。一位小个子男评委拼命拍着面前的转身按钮,好像这样可以给Ben更多的肯定。现场惟一的女评委更是激动地站到了椅子上,高举双手为Ben欢呼,现场进入了“失控”状态。

    当Ben的歌声停止,评委们开始舌战,都想将他收入麾下。最后,被Ben选中的评委Roel van Velzen就像获得了格莱美奖一般,飞奔上台与Ben拥抱在一起。

    出现在《The Voice》中的选手并非个个声如天籁,但它营造出了评委、选手、观众一起狂欢的局面。在这里,评委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他们渴望好声音,在听到令自己惊奇的声音时,他们在瞬间变成了这个声音的粉丝。

    盲听确保找到好声音

    2010年,荷兰著名电视制作人约翰·莫尔打造了选秀节目《The Voice》。正如这档节目的名字一样,选手们在这里比拼的是声音。他们可能没有华丽的装扮,没有与音乐配合的舞台动作,只是用最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声音。为了不让视觉因素干扰判断,评委们在第一轮时对选手进行“盲选”——背对选手,单纯通过选手的声音决定自己是否想要将选手收入麾下。

    《The Voice》是一档需要选手与评委双向选择的节目。4位评委将对自己选中的选手进行培训,然后进行残酷的“内部竞争”——选手们两人为一组,演唱同一首歌比拼声音,导师们不得不在这些让他们爱不释手的学员中取舍。

    在第三轮比赛中,4位评委的优秀学员们将进行比拼,以此决出哪位导师的教学水平最高。这是一场评委之间的“对战”。

    最终,节目将进入“大团圆”结局——年度盛典,所有导师和学员将举行一次大型演唱会,接受观众的终极检阅。

    很多国家都爱好声音

    《The Voice》在荷兰播出后,美国和英国很快嗅到了成功的气味。2011年,美国NBC电视台重新包装了这档节目,《美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America)闯入了美国观众的视线。这档节目对如日中天的《美国偶像》形成了强有力的威胁。

    美国媒体《好莱坞报道》在美国引进《The Voice》时戏称,NBC电视台这次下了大赌注,这档节目每集的制作费高达230万美元,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节目,如果NBC坐在拉斯韦加斯的赌桌前,赌场的发牌员一定会冷得穿上外套,因为这个赌注太“冷门”了。

    NBC娱乐部门主管罗伯特·格林布拉特却深信,这档在荷兰大热的节目一定会在美国继续红火,因为现在“人们太需要来自好声音的撞击了”。

    事实证明,NBC这次赌赢了。

    随后,《The Voice》这档颇具新鲜感的选秀节目被英国BBC电视台引进,变身《英国好声音》。此前,《舞动奇迹》、《英国达人秀》等节目已在英国深入人心。首播时,《英国好声音》倒霉地与《英国达人秀》出现了约20分钟的时间重叠,收视率却始终略高于《英国达人秀》。根据BBC的统计,《英国好声音》的首播收视观众多达842万人,远远超出了《舞动奇迹》与《英国达人秀》的首播成绩。

    《英国好声音》和《美国好声音》令全球音乐迷疯狂,流行歌后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魔力红乐队核心人物亚当·李维、爱尔兰摇滚乐队主唱Danny O'Donoghue等实力唱将,都曾在节目中担任导师。具有潜力的乐坛新秀们在这些大明星的培养下,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银屏上不乏从海外“拿”来的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舞动奇迹》、《激情唱响》等在海外都有一位大有来头的“洋亲戚”。但《中国好声音》打着《The Voice》正式授权的旗号,一时风头无两。

    《中国好声音》花费了高达8000万元的“引进费”,连评委们所坐的椅子都与荷兰版的一模一样。记者登录《The Voice》在不同国家的官方网站,发现《中国好声音》与其他国家的网站一样,采用抢眼的红色为底色,logo设计、网站格式都非常相似。

    不过,《中国好声音》遭到的质疑并不比其他选秀节目少,选手身份造假、竞相讲述悲惨经历,都是质疑的焦点所在。《The Voice》在海外也并不是“清一色”的叫好声,有人不认可这样的选秀模式。有国外网友在博客中说,《The Voice》的选秀模式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该节目对声音的重视给选手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唱功不好的人根本不敢走上这个舞台。按照这样的标准,麦当娜可能不会成为巨星,“苏珊大妈”可能很多年前就会成名。然而,观众们喜欢的真是苏珊大妈这样的歌手吗?选秀节目或许集体回归到音乐本质,能走多远不得而知。

分享到:

 

世界都爱“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