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伦敦奥运会的闭幕,奥运奖牌的争夺尘埃落定。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整整20年,正是一个代际的变化。盘点20年来6届奥运会的奖牌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欢笑泪水,还有国家社会的悄然变迁。
危机重重的俄罗斯
伦敦奥运会进行到第10天,俄罗斯在金牌榜上的表现仍然堪忧。作为曾经名列三甲的运动强国,本届奥运会上俄罗斯一度跌至10名开外。在赛程最后的几天里,俄罗斯队奋起直追,终于以24块金牌、82块奖牌名列金牌总数第四名,奖牌总数第三名。从巴塞罗那到伦敦,俄罗斯在金牌榜的地位从第一落到了第四(编者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代表队以45块金牌、112块奖牌位列金牌和奖牌榜第一)。世界体育爱好者和民众不禁会问,俄罗斯体育怎么了?
许多中国观众一定还记得,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涅莫夫和霍尔金娜等俄罗斯体操明星亮相的心情,这次奥运会俄罗斯在竞技体操只获得了女子高低杠一枚金牌,艺术体操类女队虽然摘得个人和团体全能冠军,男队则全军覆没。俄罗斯队在体操、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中的优势正在下降,夺牌项目集中在田径、举重、摔跤、拳击上。从巴塞罗那的45块金牌到今时今日的24块金牌,金牌数字的暴跌导致俄罗斯参加奥运会60年以来第一次跌出前三甲。
事实上,俄罗斯体育的衰落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有的举国体制成为了过去,对于体育的重视直线下降。俄罗斯前体育部长佳加乔夫2004年参观中国运动员的训练设施时,大为惊叹,艳羡不已。随后每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佳加乔夫都会重复在中国给他印象最深的事——运动员丰盛的菜肴。
经济颓废导致的体育投资不足,直到2006年前后才有所好转。俄罗斯政府决定10年内投入40美亿美元发展体育事业,希望重振俄罗斯雄风。从备战北京奥运会开始,政府将提高体育成绩放到了工作日程上来,普京甚至提出,要让专门从事体育事业的人数,从人口的13%上升到30%。然而运动员梯队的培养需要时间,俄罗斯国家队的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
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尝试新的体育发展模式,结果陷入了美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和传统的国家主导模式的夹缝中。据俄罗斯媒体披露,政府投资的用于民间体育发展的40亿美元,经过层层盘剥,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落实到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上来。同时,体育官员腐败的消息层出不穷。今年年初,俄罗斯联邦成员国楚瓦什共和国的体育文化部长阿纳托利·尼古拉耶夫就因为买官卖官、贪污场馆建设经费等罪名被起诉。
俄罗斯民众将体育官员玩忽职守,作为伦敦奥运会俄罗斯队表现欠佳的原因之一。俄罗斯的体育官员则将比赛的失常,归结为俄罗斯体育训练设施的落后和伦敦奥运会上裁判的偏心。
逐渐衰落的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曾经是奥运奖牌榜的实力派战将,但在伦敦奥运会上一直徘徊在第十名前后,险些被甩出第一梯队。
从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第10名,到亚特兰大的第7名,再到悉尼、雅典的第4名,澳大利亚的进步可谓稳扎稳打。北京奥运会跌至奖牌榜第6,伦敦奥运会再跌到第10,20年间澳大利亚完成了一个循环。
相比于俄罗斯人民分析战败原因时的痛心疾首,澳大利亚的反思不温不火,甚至很有趣。澳大利亚的经济学家认为,澳元持续走高是澳大利亚国家队折戟伦敦的真正原因。澳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根和外汇策略分析师索尔特研究了比赛成绩和澳元的关系,称澳元疲软的时候,澳大利亚运动员的表现更好。霍根和索尔特解释称,澳元坚挺的时候,政府财政收紧,给体育的拨款也会相应减少,而且澳元坚挺会导致民众心态上的自满,反而没有通过体育竞赛获得民族尊严的迫切需求。
当然,也有人提出资金不足作为理由,但是《澳大利亚人报》算了一笔账,表明政府预算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更合理的解释似乎是澳大利亚传统强项的人才流失:明星运动员的退役和优秀教练员的出走。在本届奥运会上一举夺金的中国运动员孙扬和叶诗文,就分别师从澳大利亚顶尖教练科特雷尔和肯伍德。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约翰·科茨则认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的减少是导致体育人才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
澳大利亚倒是很有自知之明,早在2011年11月,约翰·科茨就对媒体预测,伦敦奥运会上澳大利亚的排名将有所下降。这是综合澳选手在大型国际赛事上表现得出的结论。最神奇的是,科茨预计将有35块奖牌收入囊中,而最后澳大利亚的战绩正是不多不少的35块。
寂寞的欧洲与蒸蒸日上的东北亚
英国作为东道主,在本次奥运会中表现可圈可点,金牌总数首次冲入前三名。究其原因当然有东道国的主场优势,也不排除运动员们非同寻常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英国比肩的法国、德国在奥运会上受到的关注就要少得多。
德国和法国的运动成绩一直非常稳定,除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法国意外跌至第10名外,两国一直名次相邻,徘徊在六七名上下。这样的成绩与德法两国在政坛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倒是相当匹配。稳定的成绩也被看作是两国成熟的体育运营模式的体现。没有突飞猛进的成绩突破也没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名次倒退,平稳前进、波澜不惊的老牌欧洲强国,就只能依靠运动员英俊的外形和迷人的身材吸引观众的尖叫了。
英国在本届奥运会上再次印证了“东道主定律”,获得的奖牌数量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上浮了20%以上。而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上,英国仅在金牌榜上排名第10位。这样快速的进步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号: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英国队能否卫冕三甲?
欧洲很寂寞,东北亚却朝气蓬勃。不仅中国在近几年的奥运会中表现抢眼,稳居前两名的位置,日本和韩国在20年里成绩稳步上升,不容小觑。就连国力较弱的朝鲜在本届奥运会上,也有颇多令人刮目相看的时刻。东北亚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逐渐摆脱“孱弱单薄亚洲人”的印象。
以韩国为例,作为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排名第10 ,仅有7块金牌的东亚小国,韩国在随后的4届奥运会上成绩逐年提高。伦敦奥运会终于以13块金牌、28块奖牌名列第5。虽然奖牌总数不及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传统体育强国,但是韩国将优势项目发挥到极致,仍然为自己在金牌榜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东北亚国家在主流田径项目上的表现仍欠佳。随着刘翔的伤病退赛,田径赛场上领先的队伍里,再难觅亚洲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