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8月0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不只是金牌与口水

○韩咏红 《 青年参考 》( 2012年08月08日   02 版)

    如果说过去针对体育体制的批评只是少部分人的议论,现在这种想法,正在扩散为社会话语主流。与“GDP至上”、“金牌至上”一起面临修改的,还包括中国民众对权威与组织的普遍服从心理。

    认真想了一下,中国今年的奥运热点话题有点反常。比赛开始都一周了,媒体与网络上议论最多的,不是中国队谁谁谁又摘金了,全队进账多少面奖牌,连中国队在荣誉榜的排名情况,都越来越少人关注。

    与之相反,火热的舆论始终围绕一些与金牌不直接相关的题目:对运动员训练是否合情合理,媒体的势利无德,国家体育体制积弊等等,一波一波如浪涛般袭来。举重运动员吴景彪失金后的痛哭,媒体对周俊道歉,女子羽双被取消比赛资格,羽总教练李永波的是是非非……今年奥运话题热闹且戏剧化,主旋律是人性、人情,还有隐含的“反金牌至上”主义。

    道德与运动员精神的维护,取代了传统上对奖牌数量的关心,成了统揽中国社会上下话语的一致主题。无怪乎,在奥运开幕后第三天,有中国专栏作者就调侃地指出,今天哪家媒体不安慰一声“败亦英雄”,恐怕都不好意思出版。

    这个局面的形成,与今年奥运的突发事件较多有关,像世界第一号女子羽双组合于洋和王晓理竟然被退赛,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新闻。但在另一方面,纷纷扰扰的舆论话语,也说明中国民众对奥运的期待,对国家、民族荣誉的定义与理解,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体育是中国人爱好的活动,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改革开放后的十几二十年,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就被视作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也是中国与美国、前苏联一较长短的气魄。这个认识,至今还留存在不少中国人的意识中,曾经先后担任过12年中国奥委会秘书长的魏纪中接受媒体专访时,就继续强调中美争金牌是世界文化战争的一部分。

    在国家财力匮乏的时代,中国以“举国体制”打造金牌战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培养金字塔型的少数精英运动员,让他们在国际大赛中为了国家利益与荣誉摘金夺银,要求运动员做出重大牺牲,对胜者给予重赏激励,这个战略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中国知识界对于“举国体制”的批评,这些年来并未减少,但是庞大的利益集团,以及所谓“没金牌谁负责?”的逼问,让相关领域的改革总是牛步前进。

    不过,形势的变化,也许正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发生。

    切莫小看近期这一轮“奥运口水”。显然,金牌还是重要的,但是在人们心目中有没有像过去那么重要?从上述的话语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当金牌已不是唯一时,现有庞大的体育体制理直气壮存在的资本,它可以获得的政治支持,将日益减少。

    中国民众“奥运观”、“金牌观”的转向,也是社会大环境变化的一面镜子。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做出很多牺牲,又看到发展所带来的不公时,很多人对“GDP至上”反感厌倦,传统指标的影响力正在消解。

    就好像民众开始追求绿色GDP,追求环境友好、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一样,社会也在急速修正对运动员价值的衡量标准。运动员的“GDP”就是金牌数,这一点正在遭遇挑战。如果说过去针对体育体制的批评只是少部分人的议论,现在这种想法,正在扩散为社会话语主流。

    与“GDP至上”、“金牌至上”一起面临修改的,还包括中国民众对权威与组织的普遍服从心理。

    其实大家应该感谢多年来“举国体制”的成功,如果不是因此尝过了金牌的滋味,如果没有过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数第一的成功底气,社会大概不可能这么潇洒地高呼“败亦英雄”。但这正是发展应有的规律,前人创下的成就,就是为了让后人能够在未来某个时候,跨过这一步。现有利益集团与改革呼声的博弈,今后必然将持续,但变的趋势也难以阻挡,因为民意的转变,就是变化的基础。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分享到:

 

美国的南海算盘
不只是金牌与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