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1年的洛杉矶排华暴乱中,18名华人成为种族主义的牺牲品。时隔一个半世纪,这早已被公众忘却的灰暗一页,首次以专著形式得到完整呈现。
许多时候,公众的历史记忆就像一部出了毛病的遥控器:有时能用,有时失灵。去洛杉矶街头随便问起关于“暴乱”的话题,受访者可能会提到瓦特或罗德尼·金暴动(译注:分别发生在1965年与1992年,前者起因是黑人领袖马尔康姆遭枪杀,后者是因4名警察在逮捕黑人罗德尼·金时过当使用武力而被无罪释放)。懂得多一点的人,可能会回想起儿时在课本上学到的内容,提到1943年的阻特装骚乱(译注:因当时参与暴动的年轻人身着宽大的“阻特装”而得名)。历史作家斯科特·泽希发现,没有谁记得1871年10月的那一幕幕血腥场面,18名华裔移民被私刑处决的地点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与摩天大楼。于今,只能在市中心州立历史公园的一小块匾上,找到那起事件的痕迹。
1871年的洛杉矶给现代人以陌生的感觉,彼时的它只是个不活跃的小镇,街边是清一色的土坯房与沥青屋顶,使它看上去更像西部其他二线城市如圣达菲、图森甚至西班牙移民聚居区,全然不像邻近的旧金山。彼时,洛杉矶是一块实实在在的“朽木”:凶杀案发生率创全美之最,法官在法庭上对证人开火,警察则在街上拔枪互射。
另一方面,尽管暴力犯罪不断,当时的洛杉矶已露出国际化的苗头。泽希在新著《唐人街之战》中提到,19世纪50年代,街头巷尾已经经常可以听见意大利人、德国人、法国人讲故乡方言。在接下来的20年里,来自大洋彼岸的另一批移民也源源不断地涌来。
华裔居民的外貌特征很明显,他们的辫子、神秘的宗教仪式以及同乡会,让当地人开始不满“中国佬”的出现。罹患外国人恐惧症的部分报纸甚至影射中国女人全是娼妇,大部分中国男人则是皮条客和为华人帮派效力的杀手。“华人在这里游手好闲,永远不会成为美国的一部分,”一篇社论公开鼓吹,“无论如何,应该禁止他们的异教风俗。”作者用占全书整整一半的篇幅介绍华人在洛杉矶安家的前前后后,以帮助读者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1871年惨案的起因是,大农场主罗伯特·汤普森在两个华人帮派的枪战中饮弹身亡。此前,当地就盛传华人帮派谋害白人的谣言,汤普森之死立即引发暴徒聚集,扬言以血还血。这些家伙对施暴对象不加分辨:任何华人男子都被视为罪犯,不管他是否和枪战有关。凌虐之气在空中蔓延,骇人听闻的暴行开始了。抓住华人阿文后,一个名叫约翰斯顿的暴徒挥舞着手枪,威胁其他人协助绞死前者:“上帝诅咒他,就算你们不弄死他,我照旧会毙了他。”“暴民能在几分钟内,从异常平静转变为一群野兽。”泽希如此描述。
骚乱扩散的半小时内就有14名华人遇害,整个洛城被恐怖笼罩。颇受尊敬的华裔医生吉恩·童想掏钱换取暴徒的宽恕,结果遭到洗劫,最后还被从嘴里射了一枪。杀戮结束,凶手们堂而皇之地去酒吧畅饮庆功,席间吹嘘自己杀死了多少“中国佬”。而事实上,死难者与华人帮派均无直接联系,他们只不过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
因为骚乱范围太大,以致没人受到惩罚,甚至连谴责都做不到。10名被告一度因童医生之死被起诉,其中8名被认定犯有杀人罪。令人吃惊的是,加州高等法院最后竟然翻案,嫌犯被悉数释放。没有复审,再没有其他人因暴行而被起诉。
在全书结尾,泽希将新移民和无家可归者定性为“易受伤害的边缘人”,认为忘却历史会让我们的后代仍旧歧视亚裔。1882年的《排华法案》禁止中国人移民美国——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特定族裔的歧视性法案,上世纪20年代,日本人也被拒之门外。
加州是美国反亚裔运动的先锋,当地人出于本能的嫌恶,逐渐演变为对亚洲移民的敌视。19世纪的反华偏见,以恶劣的形式遗传到珍珠港事件后的反日情绪中:19世纪的人们用私刑践踏正义,到了文明程度高得多的20世纪,又演变成集中营里对少数族裔的虐待。
1871年由此成为洛杉矶历史上灰暗的一页。此后20年间,私刑从这座城市的官方纪录中慢慢消失了。法治终于建立起来,蛮荒西部原有的复仇体系被打碎。可惜,这却是以一幕无人哀悼的惨剧为代价,更悲哀的是,类似的惨剧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还会上演。
□美国《新共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