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奴”
买房人“像奴隶一样”不得不支付高额抵押贷款,这类人现在被称为“房奴”。类似的词语还有“车奴”、“卡奴”。
买房常被视为中国男人娶妻的前提条件,但过去10年,北京、上海和其他大城市房价高涨,这个条件变得越来越难达到。
2.NBA
没错,NBA是“国家篮球协会”的缩写。现在它已正式成为一个中文字。NBA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联赛。这个字进入中国字典,反映的不仅是中国人对“科比”、“艾佛森”和“林书豪”等NBA球星的狂热,而且也说明美国对中国及中国对美国的必然影响。
英语中有不少外来词来自中文和中文方言,比如洗脑(brainwash)、上瘾(Yen)、丝绸(silk)甚至蕃茄酱(ketchup)。中文也吸收了英语的许多词,比如三明治(sandwich)、沙发(sofa)、拜拜(bye-bye)、巴士(bus)和巧克力(chocolate)。
3.雷人
另一个流行语“雷人”是前几年在网络上出现的,通常用来表达惊愕的意思,比如“哇”、“震惊”或“疯狂”。
“给力”一词进入了官方媒体,不等于当政府对网络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东西不警惕。今年“两会”期间,这个词遭到禁用。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跟教授不愿学生在论文中使用非正式词“酷”一样。
4.“给力”
“给力”字面意思是“赋予力量”,但作为俚语使用,类似于“出色”或“痛快”的意思。这个词最初出现于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动画片,后来很快传开。
就在几个月后,英特尔的一个广告使用了该词,但最重要的是,“给力”还出现在本来以严肃见称的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该报编辑使用这个词的意图是什么不得而知,但网民乐了。
这是一个重要时刻:一份刻板、谨守宣传口径的报纸,承认和肯定了愤世嫉俗、怀疑有时叛逆的网络青年文化。
5.PM2.5
近些年,中国人日益认识到空气污染的有害性。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污染物质。吸入PM2.5可刺激呼吸道,加剧哮喘和支气管炎,最终导致肺癌和心脏病的死亡率上升。
以往,北京市政府只报告10微米或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今年1月,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北京也开始报告PM2.5数值。
6.宅男/宅女
宅男是日文“otaku(御宅族)”的中文翻译。在日本,该词指那些沉湎于某事,大门不出的人。而中国的宅男(女性叫宅女)都是游戏玩家、网迷和其他花大量时间在电脑上的人。
中国网迷自称宅男宅女,与美国青少年自称“怪客”,都是有着半自贬、半自豪的意味。不过,对于中国官员和无数父母来说,上网成瘾却是个头疼问题。
7.物联网
物联网是英文“Internet of Things”的直译,是一种新的技术构想,使用云计算、射频识别和其他传感技术,建立一个可操纵物体组成的通用网络。
去年,物联网成为中国的一个热词,因为该国的第12个五年计划将物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