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大型国企都已上市

香港IPO资源正日渐枯竭

作者 Robert Cookson 译者 王慧玲 《 青年参考 》( 2012年06月27日   24 版)

    香港失去了它的皇冠。2009年至2011年,以首次公开募股(IPO)筹资额计,香港股市一直占据着世界头把交椅。今年,这座中国城市在全球排行榜上的座次将大幅下滑。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迄今,香港股市IPO融资额仅为32亿美元,而2011年全年达354亿美元,2010年全年更是创下了历史纪录、达678亿美元。按今年的情况看,纳斯达克、纽约证交所和上海证交所在全球排行榜上居前,香港则跌落至第7位。

    眼下,交易撮合者们想知道:香港能否在未来几年夺回皇冠,还是说黄金时代已划上句号。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长期以来IPO都是香港股市的一大重心,也是它作为金融中心的一个标志。

    香港股市面临的问题在于,IPO的传统来源——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正渐渐“枯竭”,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已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上市工作。曾任港交所董事的香港股市专家戴维·韦布指出:“轻松赚大钱的日子正在走到尽头。”

    《IPO:全球指南》一书的作者、曾任麦格理和野村证券亚洲股权资本市场主管的裴达希谈到,过去十年,香港“幸运地迎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国企IPO,比如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电信、中海油以及中国人寿的IPO。这些IPO规模庞大,流动性好。

    裴达希预计,今后几年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年均将为100亿至150亿美元左右,远低于前几年——那时一宗IPO的筹资额,就可达这一年均水平。

    2010年,最后一家未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上市,筹资额达到220亿美元。

    对投资者来说,国企IPO表现往往不错,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政府为确保交易成功,通常会将发行价定在较低水平。这些交易所产生的费用,也为银行家们带来了不菲收入。

    裴达希说,“这一交易来源并未完全枯竭,只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IPO主体变成内地民营企业,其中一些规模很小,而且对它们来说,上市时机也许并不成熟。”

    显然,较小的交易规模意味着,未来香港股市的IPO筹资总额很难赶上前几年的水平——那时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十分常见。

    此外,投资者对规模较小的内地民营企业往往带着怀疑眼光。这些企业大多经营时间不长,而且往往存在公司治理上的问题。

    为完成交易,银行家们开始诉诸非常规策略。比如今年两宗规模最大的IPO:2月份阳光油砂5.8亿美元的IPO,以及本月华电福新能源3.19亿美元的IPO。

    这两宗交易中发售的60%的股份——这一比例前所未见,都被基础投资者买走,它们大多是中国国企。

    这些基础投资者在上市股份面向公众发售前,即参与到IPO过程中,并购得商定的配售股份。作为交换条件,它们要接受一个禁售期,时间通常为6个月。

    基础投资者的参与,使得上市企业不必再向普通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发售那么多股份。能体现这一转变的例子是,计划在港上市筹资40亿美元的中国人寿保险,聘请了多达14家银行来完成这项交易,数量创下历史纪录。人保告知这些银行,它们扮演的角色和支付给它们的费用,将取决于它们在公开营销启动前,能吸引到多少基础投资者。

    银行家们希望今年年底前能完成几宗大型IPO,其中包括中国光大银行筹资额达20亿美元的IPO。但他们并不认为情况会很快好转。一位交易撮合者表示:“有朝一日,估值会低到人们愿意再次出手购买股票。但我认为近期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英国《金融时报》

分享到:

 

欧洲一旦崩溃,亚洲谁将遭殃?
香港IPO资源正日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