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狂呼乱叫,留着怪异的胡子和发型,在手里没有古怪的兵器时,他们擅长空手格斗,不管挨了多少子弹或打击,他们还是不断涌上来。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上述“东方坏人”的形象时常出现于好莱坞电影。而现在,他(有时候是她)却消失不见了,或至少中国版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做事认真的中国专业人士,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与我们一样敢恨敢爱。
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什么文化上的顿悟,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称,那是因为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制造业日益重要,且制片公司更依赖投资。
这样的做法已延续很久,而且今后还会继续。比如,在索尼公司的《黑衣人3》的中国版,删去了描写纽约唐人街中国侍者是外形怪兽和华人记忆被美国政府特工抹掉的情节。
现在,影响力更加深入、形象正面的中国角色被插入影片中,即便原来的剧本并无那种角色,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取悦中国观众和投资者。
浪漫喜剧《在也门钓蛙鱼》出现了中国水电工程师修建一座水坝的画面,虽然这个情节在原著中并不存在。但编剧称这是考虑现实做出的修改:现如今,在也门这样的地方修建水坝,他们肯定是中国人。
而在灾难片《2012》当中,一名白宫办公厅主任称赞中国科学家有远见,因为他们修建了一艘现代版的“诺亚方舟”,为保存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显然,这一幕赢得中国电影院观众起立鼓掌。
与此同时,中国有意通过西方大学和学校建立孔子学院,以及在课堂教授汉语扩展“软实力”。这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与电影老板一样,大学校长也需要钱。
不久前,伦敦经济学院的中国问题专家克里斯托弗·休斯表示,这种学院应远离大学校园,就像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和其他官方资助的外国文化机构一样。
而在本月于爱丁堡举行的英国20所孔子学院和63个孔子课堂的一个会议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抨击有人在西方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他说:“他们抱着过时的‘冷战’思维,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宣传’的工具,他们给教汉语贴上‘意识形态渗透’的标签。”
“中国坏人”不仅仅在学校和电影中消失。最近,美国一名共和党众议员兰迪·福布斯撰文称,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们抱怨“中国是美国军事规划的伏地魔,在小说中,这位哈利·波特死敌的名字不是能随便叫的。同样,美国的战略家也不敢直呼中国之名,惟恐带来可怕的后果。”
□澳大利亚《时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