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来加藤嘉一的言论引发的风波上,可看出中日关系是多么的微妙,而南京大屠杀的话题,又是多么的敏感。甚至一个普通日本人的言论,都会搅起很大的情绪,激起很大的波澜。
5月20日,日本青年学者加藤嘉一在南京的图书活动上,提及读者问起的敏感历史问题时说:“当年在南京所发生的事情我始终不明白。每个人说得不一样,每个历史学家说得不一样。我也不明白,什么叫真相。”
只是说“南京所发生的事情”,而没说“南京大屠杀”,还说“始终不明白”——很多网友激愤地将加藤的这种态度,解读为“否认历史”、“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于是一些网友掀起了一股批判加藤、甚至抵制其人的行动。虽然加藤嘉一发表了声明,解释了自己的态度,否认自己并未如网友所理解的那样否认南京大屠杀,但并未能平息中国网民的愤怒。甚至甘肃教育厅都加入到抵制行动中,制止加藤嘉一赴该地的学校访问,称“民族荣誉和自尊一点都不能受玷污”。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加藤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那种模糊的表态,我也是不能认同的。但换个角度看一看,又是能够理解他这种态度的。毕竟他是在日本教育中长大,历史书上写得跟我们不一样,对待历史的态度不一样,立场和角度都殊异,这样的理解是自然的。我们必须捍卫国家利益,必须铭刻历史,但无法苛求一个日本人跟我们在历史问题上的认知、对历史事件的表述完全一致,这是强人所难。所以,对加藤的这种反应还是有点儿过度了。对一个普通日本人的言论,无须如此地过敏,不要把加藤嘉一错当成了日本政府。
加藤建议提问者应尽量通过接触不同国家地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进行独立思考,才能逐渐走进历史的真相——如果不带情绪和偏见地看,这样的态度是能够接受的。我们可以认为在这个问题的认知是确凿无疑的,也必须通过交流和沟通让日本人承认真实的历史,但这应该是一个沟通而不是强迫的过程。
中日在历史问题上一直非常敏感,矛盾多于共识,似乎无论说什么,都会引发争论和冲突。所以,我也不赞成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非要“逼”着一个普通日本人表态,非得从他嘴里得到一个符合我们期待、满足我们情感的判断。面对这个不“友善”的问题,他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他也有以“不明白”来回避的权利。加藤如果迎合了中国人,会得罪了本国人,如果迎合了本国人,会得罪了中国人。一发言,可能便就是“不严谨的失误”,还不如善意地尊重一个普通日本人的沉默权。
我也不赞成把加藤嘉一当成日本政府。如果日本官方作这样的表达,说“不明白”,回避核心问题而说“南京所发生的事”,那是中国人不可容忍的。当年的错误和罪行,就是当时的日本政府犯下的,政府必须要像加藤后来所说的那样:诚恳、谦卑地承认当年发动的错误战争,带着反省的态度面对过去,正视现状,走向未来,这样才能够面向国际社会,包括与中国的关系。如果日本的官员这样说,也非常不妥,因为官员的特殊身份,其态度具有官方代表性。而加藤嘉一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中国读书的日本青年,一个向来对中国怀有善意、并对中日交流作出过贡献的人,不能苛求他个人的言论。
对其个人的言论,可以去驳斥和批评,可以像近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做的那样,以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历史国际社会早有定论,不容质疑”,批评加藤作为一个学者“对历史不应该不明白”,也可以像很多专家那样写文章去批评,对普通个人的言论,还是应该以个人论争的方式去解决,而不必上升到两个国家之间,对个人进行上纲上线的攻击和污名化,甚至去抵制。
作为邻居,中日关系非常复杂,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去凝聚那些可以成为使者的人,通过他们多作沟通交流,而不能以过激的反应使本就很敏感的问题更加敏感。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