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一位Google人穿着破旧的牛仔裤,背包里还露出一截吉他。那是Google的首席财务长派屈克·皮谢特。
■所有事物都免费是Google企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里总共有25间餐厅,包括11间美食馆,从炸鱿鱼配中式香肠到羊排、素食,无所不包。根据Google的财务报表,仅这项开支每年就高达7000万美元。
■她提醒我,那些正在打乒乓球或排球的工程师,或许同时也在讨论手上最新的案子。“这是Google的一种工作方式。”
■产品经理伊安·费特带我穿过装了两道锁的大门,到达三楼,来到有200多名工程师的重要部门。他说:“很少有外人能到这里来。”
新员工的最大问题:增重7公斤
早上9点钟刚过,我已经站在Google位于美国硅谷总部的大门外。
加州的天空蔚蓝澄澈,我望着千百个所谓的“Google人”涌进公司。这里占地广达26英亩,一幢幢低矮的办公建筑与周遭景观融为一体。大多数员工都穿T恤上班,许多人背着背包:有些人则腋下夹着笔记本电脑;还有人捧着打开的电脑边走边看;甚至有人拎着一包脏衣服来上班。
我有幸得到Google管理阶层的邀请,到这片不对外开放的工作园区做一次独家现场采访,并获准近距离接触办公场所与员工,堪称史无前例的特殊待遇。13年来,这家公司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搜寻引擎,一跃而为网路巨擎,在全球拥有60处分支及多达3.2万名员工?外界有着种种想象甚至是谣传,我很想藉此机会厘清真相。
为了探索广袤的Google园区,我跨上公司为员工准备的自行车;同样的自行车有成百上千部,在园区内外随处可见。陪同我骑车参观的是28岁的克里夫·雷德克,他是Google的“舞台总监”,专门负责安排名人演讲者在园区内的行程。我们骑上漆了蓝、红、黄、绿四种Google商标标准色的自行车,行经一座座以钢铁和玻璃为建材的闪亮建筑。雷德克对我说:“我们喜欢把乐趣与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样才Google。”
当我们把自行车停放在43号大楼外时,我看见一位Google人穿着破旧的牛仔裤,背包里还露出一截吉他。我对雷德克说,这种景象在一般公司可不常见。他回答我:“那是我们的首席财务长派屈克·皮谢特。Google人其实很随兴。”
的确,有几家公司能做到标榜自家的企业哲学为“你不用穿西装,工作照样敬业”呢?我很快就意识到,让自己显得太严肃在Google可是条原罪。
通过43号大楼的安全检查之后,迎面而来的是在搜寻引擎部门工作的汪达·洪,身后跟着4岁大的雪白萨摩耶犬莉莉。汪达说:“她才4个月大时,就跟我一起到这里来上班了。她很喜欢这里,我也是。”
雷德克和我继续往前走。有个溜直排轮的Google人拿着笔记本电脑,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我还看到好几名员工把办公椅换掉,坐在硕大的充气运动球上。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小吃吧,供应免费的点心,从有机酸奶、现磨咖啡到各种能量棒应有尽有。雷德克告诉我,创办人谢尔盖·布林和赖瑞·佩吉希望员工想吃点心时,随时都能大快朵颐,“他们曾下令,让每个Google人都能在45公尺以内找到一间小厨房。”因此,偌大的Google园区里共有150多间小厨房。
所有事物都免费,可说是Google企业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里总共有25间餐厅,包括11间美食馆,从炸鱿鱼配中式香肠到羊排、素食,无所不包。根据Google的财务报表,仅这项开支每年就高达7000万美元。新进员工说,他们必须因应所谓的“Google15”问题。雷德克解释道:“‘Google15’的意思就是员工到这里上班后,会增加15磅(约7公斤)。”不过不用担心,他们可以到公司设立的6间健身房去甩掉多余的脂肪,还是免费。
至于刚才我看到有员工拎着脏衣服,又是怎么回事?雷德克说:“公司也提供洗衣机和烘干机,让员工可以在上班时洗衣服。”
Gmail诞生于“20%的时间”
再次骑上自行车时,我问雷德克有关很多Google人都成了千万富翁的传言,究竟是真是假的。他大笑说:“我也希望是真的!很多早期员工在公司股票刚上市时,的确成了千万富翁,然而今非昔比,情况不同了。”员工薪水虽属机密,但新进人员要领到10万美元以上的年薪,其实很容易。
我接受他的说法。不过新进员工是否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呢?人力资源部分助管尤兰达·曼戈利尼说:“这是另一项误解。”此时我们正坐在她办公室里的一张怪椅子上,有点像广场上的长凳。“其实我们也招募了许多三四十岁的员工,甚至年纪更大的都有。”尽管Google并不对外公开员工年龄,但平均值应该在35岁左右。曼戈利尼的部门每年大约会收到200万份求职履历,争取8000多个左右的职缺。申请者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
我又问道,为什么要提供员工那么多特殊福利,像是免费餐点、休息室,处处可见的手足球和撞球台等等。她说,Google看似疯狂的工作环境其实有内在逻辑;外人看来像是游戏的活动,其实内涵严肃。“这些福利让Google人的工作变得更轻松有趣,又能激发协力合作。”
她提醒我,那些正在打乒乓球或排球的工程师,或许同时也在讨论手上最新的案子呢。“这是Google的一种工作方式。”
Google还有一项新奇的观念,叫作“20%的时间”。曼戈利尼说:“谢尔盖和赖瑞希望所有Google人都能花20%的时间,投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专案。”她指出,像是成绩斐然的Gmail或者Google新闻等产品,都是在“20%的时间”里开发出来的。
Google核心“密室”是“禁区”
最后,我终于获准进入该公司的禁区,也就是层层戒备、高度机密的资讯安全部。“欢迎光临‘维安基地’。”产品经理伊安·费特带我穿过装了两道锁的大门,抵达三楼,来到有200多名工程师的重要部门。他说:“很少有外人能到这里来。”
当我们走在部门里头,我看见几十位资安工程师凝视着桌上的两面大荧幕,心无旁骛地在研究一行又一行复杂的电脑程式。这些人都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软体工程师。他们是Google的精英,也是面对黑客和所有攻击者的第一线。
费特说:“我们要尽可能比攻击者抢先一步;他们的技术与时俱进,我们也一样。”他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能说德语和日语,有私人飞机,曾任职于美国国防情报局。
经过一间名为“战情室”的房间时,我注意到重重深锁的大门上有醒目的标签写着:“禁区”、“谢绝参观”、“仅限经授权之Google人进入”。
我问费特:“可以瞄一眼吗?”
“当然可以,只不过你看过之后,我们就得杀你灭口了!”他开玩笑说。
至于Google是否真如某些人所担心,将来会掌控全球?这不太可能。不过该公司确实有个愿景,就像创办人赖瑞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Google想要找寻一些“令人瞠目结舌、却能改变世界的点子”。结束了4天的Google之行后,我听到一则消息说:Google在加州有一座属于最高机密的实验室,代号为“Google X”,里面正在进行很多古怪的发明:包括靠缆绳而不是火箭把人送上太空;无人驾驶的汽车;代替主人出门上班的机器人等,或者更冷僻的构想。
听来有点疯狂吧?其实无人驾驶汽车早已开发成功。2010年,Google就推出了全世界第一辆由机器人驾驶的汽车,迄今已在内华达州和加州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超过35万公里。令人难以置信,不是吗?
□美国《读者文摘》台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