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获大学文凭的理由已从学术性转向应用性,变得极端而荒谬。
曾几何时,上大学被誉为一种崇高的智力追求。但现如今,人们获取知识和智慧的象牙塔,却转变成了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代名词:没有大学文凭,你就别指望成功进入人才市场。正如有些人爱说的那样,留在学校(文凭越高),“挣得更多”。
现如今,越来越多中上层阶级的孩子,大多数人都听从父母指挥(特别是年轻女孩)。他们理解,无论是为了自身形象还是长远前程,维持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和取得学位,都非常重要。医生、律师、银行家、公务员等也都希望子女获得学位。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的创业型人才(如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选择辍学,下海淘金。但大多数人还是遵循传统,选择就业而非创业。
对于那些想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人(奋斗中的工薪阶层,移民及其子女)而言,上大学可能是使他们在社会中上升一个档次,从“劳力者”(劳动者)晋升为“劳心者”(管理者)的最佳途径。
遗憾的是,这些上大学的经济群体中,极少有人是为了拓展思维,也没人是为了变得成熟,学会抑制冲动、辩证思考。大学阶段应尽情享受探索的快乐,应使自己置身于思想、热情和友谊之中。
然而,如今经济不景气,人们苦不堪言,面对“上大学值不值”或“我们用学费换回了什么”等问题,学校越来越需要自圆其说大学存在的必要。中产阶级的学生感到了恐惧。他们不再期待未来生活能与父母相媲美,也更坦然接受了原本不屑一顾的工作,只希望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博士开出租车和做酒吧服务生的,大有人在。
较低阶层的学生则对正发生的变化感到震惊。难不成获得大学文凭,都已无法使一个人脱贫?即使你再持之以恒,再拼尽全力,外加花上一大笔学费,又有何用?
那怎么办呢?也许单单一个学士学位已不够了。也许还需要点锦上添花的东西:双学位、学士加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在很多人眼中,这些东西都会使简历更具竞争力,令人力资源部门在筛选众多求职者的工作申请时,对自己多加注意。
但是,维持生活和品质生活还有一大段距离。诚然,每个人都随时需要有吃有住,还有一些零花钱。但有一份工作,也不一定能满足内心的渴望和憧憬。
看一看人们在参加四五十周年同学会后写下的随笔,你就会发现:数年之后,很多人工资可观,晋升成为业内翘楚,千方百计满足家人需要,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正如作家梭罗所说,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博址 http://www.c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