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糟糕的执政数据,早就为萨科齐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前,法国的失业率是10%,公共债务总额占GDP的85%,不管有多少客观理由,没有实现竞选承诺的总统,在连任选举战中总是先带伤上阵。
但是,法国问题其实是法国旧模式长期无法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只是催化剂而已。
赶上了经济危机的萨科齐,成了这一模式的祭品。
当10年前莱茵河对岸的德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之时,法国依然陶醉在法国模式的“美梦”里。但严酷的现实不断提醒法国人:企业竞争力下降,失业率高企,高福利制度靠借债维系。法国需要改革也逐渐成为大多数法国人承认的现实,2007年,萨科齐就是以改革者的形象赢得总统选举的。当时,法国执政党同时掌握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这两大立法机构,确保他在5年任期内完成了不少改革项目,包括把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2岁;通过最低限度公共交通和教育服务法,以保证频繁罢工不影响最低公共服务;对加班工资免征社保金,鼓励多劳多得;推行大学自治改革,使大学成为校产真正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加强大学与就业市场的接轨。
这些改革可以说是为法国长远发展(即他所称的“新法国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改革在民间的反弹也很强烈。
首先,改革触动了法国民众的现实利益。比如退休制度改革影响了所有人的利益,大家都要多工作两年才能退休,尤其是早就业和艰苦岗位的劳工群体,他们感觉更加不公平。其次,萨科齐性格强悍,在推行改革时与相关社会群体沟通不足,大家虽承认改革的必要性,但觉得政府在推出方案时没有充分重视民意;再则,社会党反对。35小时周工作制和60岁退休,都是在社会党执政时期实施的,萨科齐的改革等于否定了他们赖以自豪的政绩。最后,改革措施出台过于密集,法国民众缺乏足够的适应期。
最后一点可以说是最致命的。一个法国人可能支持某项改革,同时反对另一项改革。人们更可能因为反对某项政策而反对萨科齐。出台政策密集,等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形之中增加了反对者的绝对数量,萨科齐操之过急了。
另外,媒体对民怨的放大也成了倒萨的重要推手。所有改革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但支持者不会出来游行示威,反对者就表现得特别显眼,出于新闻效应的考虑,媒体报道自然更关注反政府的抗议,加大了公众对改革的负面印象,影响了对改革理性客观的评估——选举中的投票代表了不满却未必足够理性。
不过,萨科齐已完成的大部分改革都不会被终止,作为改良主义者的“第三条路社会党人”,奥朗德并不糊涂,面对变化的新世界,法国已无路可退。或许,法国人民既需要改革成果也需要一个“替罪羊”,看起来,萨科齐就是这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