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灾难已经过了一年,但核能的未来仍不光明。
化学家弗雷德里克·索迪1908年曾热切地说道,原子核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足以“将沙漠变为大陆,将冰封的极地解冻”,并能够让整个世界变成欢声笑语的伊甸园。从军用层面来看,这种能量也具有威胁性,可让事情走向反面:它有足够的能量,将伊甸园变成沙漠。理想主义者们希望,在民用方面,核能可以平衡这样的威胁,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供廉价、充足、可靠、安全的电能。但核能并没做到这点,而且显然在不远的将来也做不到这一点。
在26年前,《经济学家》对当时有些垂死的核能产业,提出这样的评估:发展核能产业,建造大量核电厂,然后年复一年地创造出无人死亡、无严重事故的纪录,如此这般,无人能对这种廉价的能源提出任何争议。
《经济学家》当年的结论——这个产业“就像巧克力工厂一样安全”,现在被证明是一种赌注。当时这篇报道刊发不到一个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的一个核反应堆便失去控制,进而爆炸,造成当时在场的工人和一些后来被派往那里从事清理工作的人员死亡,且污染范围极为广泛,造成附近一带无法居住,数万名居民被迫背井离乡。辐射物质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迄今尚不得而知,但它对背井离乡者所造成的压力和痛苦却显而易见。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25年后,当一些人开始高谈“核能复兴”时,核能安全事件又再发生了。日本官员、政治人物和产业界人物,并不是独裁国家中腐败、不负责任的党政官员;日本的这些人对选民、股东、社会负有责任。然而,他们对核能的炽热感情,掩盖了失效的脆弱法规和安全系统。
□英国《经济学家》 3月10-16日
(本版文字:崔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