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库认为,中国部分概念型武器的研发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解放军要完全掌握并能在战时使用它们尚需时日。
作为一个逐渐崛起的大国,中国近年来的军事动向很能吸引眼球,反卫星武器、弹道导弹、航母等高端武器研发频频成为外媒揣测的对象。近日,印度知名智库南亚分析集团(SAAG)发布报告,点评了中国最引人关注的七大“战力倍增器”。报告强调,部分概念型武器的研发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解放军要完全掌握并能在战时使用它们尚需时日。
一、反卫星武器
2007年1月11日,中国用导弹打下了自己的老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次试验表明,如有必要,中国有能力摧毁敌方的侦察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与通信卫星,切断其情报获取渠道。这种能力当然属于顶尖技术。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有意或无意地攻击他国卫星都存在导致太空战的风险,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海、陆、空及网络空间的全面战争。公开展示这方面的能力,似乎暗示着中国不怕在太空打响未来战争,太空战可能先于其他战争形态爆发。
二、反舰弹道导弹(ASBM)
自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前任司令罗伯特·威拉德上将指出,中国研发能在2600公里外打击航母的DF-21导弹之后,分析家们忙着估算这种导弹怎样会对、在什么条件下会对插手中国南海或台湾海峡事务的外国舰队造成威胁。有人认为,这种武器能让他国海军无法靠近中国海岸,但ASBM要成功实施打击,中间还有许多环节,包括卫星、超视距雷达、实时连接所有系统的数据链。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不可能完全没有反制措施。简单地说,美军会干扰那些环节中的某个节点,如改变航母航线、用电子或实体诱饵欺骗导弹等。
三、航空母舰
解放军对前“瓦良格”号航母的改装、重建工作接近尾声。不过,在这艘航母只进行过几次试航的情况下,马上断定中国已拥有航母战斗群,能够进行国际干涉既为时过早又不切实际。俗语有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符合现实的判断是:中国打造航母,初步目标是逐渐打破假想敌在太平洋上的第一与第二层防御链。很明显,解放军要将航母元素列入战争计划,需要不止一艘同类舰艇。结合印度的经验也可以看出,将航母融入舰队需要很多年时间。
四、隐形战机
中国首架隐形战机歼-20试飞一年有余,受到西方媒体持续关注。尽管中国领导层对该机的活动予以低调处理,但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大量照片与文字描述,明显是官方默认的变相宣传。与其他先进作战系统类似,这款战机在正式列入战争计划前,还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需要组建一支拥有优秀飞行员、熟悉标准操作程序的飞行部队。
五、深海潜水器
2011年7月,中国“蛟龙”号潜水器潜入5100米深的太平洋底。今年的目标则是冲击7000米大关。此举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中国能探索世界上70%的深海,并掌握了操纵潜水器的复杂技术。之前,正是该潜水器将中国国旗插到南海海底,以宣示北京对这一区域拥有主权。它的未来应用涵盖军民两方面。民间用途涉及勘探海底矿藏等,军用前景也非常广阔,包括在其基础上研发用于袭扰破坏、秘密侦察、水下武器发射等任务的深海战斗潜艇。
六、太空站
中国对包括载人航天在内的太空计划投资很大,现在正着手建立第一个空间站,这将确保它在太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一个层面上,中国这样做是为了展示其载人航天与空间工程的实力,在另一个层面,这也是为了保持与别的国家的太空能力同步,这些技术已经在民用与军事领域产生了效益。总的说来,中国在包括载人航天与太空行走在内的所有任务上都表现不错,从长远来看,中国希望拥有类似美国的航空航天技术。
七、网络战
现代社会几乎每项活动都与网络空间有联系,易受攻击的信息与情报系统已成为战争机器的阿喀琉斯之踵。来自中国的黑客团队发动的网络攻击警告其他国家:中国能在必要时候打击关键控制系统、信息节点、命令与控制站、发电设施(包括核电站)、运输枢纽,甚至影响强烈依赖信息与控制系统的日常活动。那么,西方及其他国家是否应感到担忧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在未来5~10年里不会有大事发生,这一期限是在将网络战列入战争计划前,实现概念的可操作化并验证整体系统与子系统所必需经历的最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