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上,“反德”情绪和“惧华”心态,体现了法国公众对“全球化”的恐惧,左派和极右派都视法国为“全球化”的牺牲品。
通常而言,一国的外交政策连续性较强,因为各方在国家利益方面往往有更多共识,但今年法国大选中,两大主要政党——反对党社会党和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的外交议题却共性少而纷争多,在两个重要议题上更是南辕北辙。
一是去年12月欧盟25国(除英国和捷克)签署的财务纪律协议。社会党认为该协议中法国对德国让步太多,强烈反对,宣布一旦胜选就要重新协商。
二是关于法德关系,执政党希望继续强化欧盟中的法德核心作用,萨科齐更是公开提出要在经济上借鉴德国的成功模式。社会党则反对借鉴德国模式改革,要求强化法国主权,并提出要以新的法德条约取代1963年1月法德签订的爱丽舍条约(法德关系和欧洲法德轴心的基石)。
此外,在法国从阿富汗撤军(原定2014年)问题上,社会党总统候选人奥朗德宣称,法军要在2012底全部撤出。他的表态,迫使萨科齐承诺将撤军时间提前到2013年底,而这一承诺又引起北约等盟国的反弹,认为法国有违国际承诺和义务。
作为反对党,对现政府的政策表示不同意见很正常,但是这都是大选期间的承诺政策,那就意味着一旦奥朗德当选,法国新政府要开“国际玩笑”,会给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稳定带来动荡。因为,如果每个新政府都不承认上届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都要重新修订,那根本不可能有稳定的国际局势和国际义务。
从双方政纲来看:执政党的16页政纲中,国际关系内容占5页,而奥朗德的60条竞选承诺里,只有7条提及国际关系。显然,社会党的外交能力或重视程度落后于执政党。
但是奥朗德的民调并没有因此落后于萨科齐。这是法国总统选举中一直存在的怪现象:候选人的外交能力从来不是选民关注的重点,而一旦候选人当选总统,外交成绩却成为评估总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
这种选前选后的反差,充分体现了当前法兰西民族“保守”和“自傲”交融的矛盾心态:缺乏国际视野,却想当然地认为法国仍保持过去的国际地位。
大选中的外交议题,就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展开,讨论并未和法国现实的国际地位相对应。目前,法国国内问题严重,失业率近10%,住房、治安、教育多有不足,所以普通选民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国内政策。但法国是世界第五大经济实体,其外交政策不仅是内政的延续,更会反过来影响内政,尤其是经济。
社会党反对萨科齐外交政策的矛头,一部分指向德国,即认为德国越来越多地主导了欧盟政策,影响了法国的主权和地位;另一部分体现在对华关系上,社会党更多采取“惧华”政策。这更多是为选举需要而反对,对德国模式和中国的批评,是为了取悦国内左派支持者,因为他们既担心像德国人那样工作多、福利少,又把中国继续当做法国贸易逆差和岗位流失的替罪羊。
实质上,“反德”情绪和“惧华”心态,体现了法国公众对“全球化”的恐惧,左派和极右派都视法国为“全球化”的牺牲品。这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外交政策最本质的矛盾:法国应当如何面对“全球化”。 反对党面对“全球化”采取的是防守,而执政党进攻性更强。
由此可见,这次法国大选中的外交战,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外政策选择,而触及了法兰西民族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立足于世界这一根本立场,也是对未来法国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虽然谁当总统仍将取决于国内政策,但选举结果,却会对欧洲乃至世界局势形成不小的影响。如果社会党执政,至少欧盟内部和法中之间的关系难免波动,而法国政府如果采取保守立场面对“全球化”,则很可能加剧欧债危机,继而影响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