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答案隐藏在迷宫般的体制中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林书豪?

○作者 [美] 布鲁克·拉尔默 ○译者 陈音 《 青年参考 》( 2012年02月29日   38 版)

    《猛龙》(Brave Dragons),科诺夫出版社2012年2月,320页。

    “场地一样,篮球一样,比赛规则一样,除此之外,所有东西都不一样。”

    《纽约时报》驻华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吉姆·亚德利的最新著作《猛龙》以中国篮球为主题,对一支球队在职业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跟踪。它在这个时候面世,似乎迎合了席卷世界的“林风暴”——23岁的美籍华裔后卫林书豪,正在NBA上演闪电式崛起的传奇。

    是的,林书豪并非生在中国,他的能力也不是在中国的体制下磨练出来的,他更没在山西猛龙队打过球。不过,林的突然走红,却与本书探讨的问题相映成趣,使亚德利讲述的故事引起更多思考与共鸣。现在,中国人都把焦点放在林书豪的血统上,这位拥有哈佛学位、孝顺、虔诚、谦虚的亚洲男孩在球场上的作风却明显是美国式的。当然,这并不能阻止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球迷拥抱林书豪,把他当作华人之光,当作姚明的接班人。

    说到这里,难免会引出一个可能让某些人不舒服的疑问:为什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和数亿篮球迷的国家,却从未产生过一位有创造性的、世界级的控球后卫?

    换言之,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林书豪?

    答案就隐藏在中国现行体育制度的深邃迷宫当中。亚德利认为,中国的篮球总体来说跟这个国家很相似:夹在某些不合时宜但顽固的制度与活力十足的商业狂潮之间,渴望吸收西方的观念,又为这些观念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而踌躇不前。

    本书的故事是从一次不寻常的实验开始的。山西猛龙队的老板——钢铁大亨王兴江决定从篮球圣地NBA“购买”一名大牌教练。在亚德利笔下,这次大胆的尝试被描绘成一个有关中美文化碰撞的、生动而令人爆笑的隐喻,可惜,它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主人公鲍勃·维斯是一位和蔼可亲的NBA老将。此前从未涉足中国的他,突然被请到“煤都”太原——亚德利称之为“中国的锅炉房”。他的部下由一群年轻的中国球员和NBA弃将组成,希望能在新来的洋教练指导下打入季后赛。但维斯很快发现,在中国,台面上那些他所熟悉的东西——从NBA风格的球衣、“辣妹”舞蹈到那些被戏称为“科比”的球员,全都是用来掩盖行政管制和原始资本主义的“迷惑人的混合物”。亚德利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场地一样,篮球一样,比赛规则一样,除此之外,所有东西都不一样。”

    猛龙队的老板王兴江就是种种矛盾冲突的缩影。聘请维斯本来是他的主意,然而,赛季还未开始,王就变卦了。他想方设法让维斯靠边站,指派一位中国助教担纲;而在后者看来,要想赢球的惟一出路就是疯狂地进行各种无谓的操练,直至球员全部崩溃。

    这种“大炼钢铁”般的训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体育制度中。中国的运动员队伍,就像这个国家的劳动者大军那样,一直都非常有效率,2008年的51枚奥运金牌就是明证。不过在亚德利看来,极度僵化的训练方法,扼杀了产生NBA级控球后卫所需的特质:自由、激情、创造力和领导素质。第二个原因是猛龙队那位平庸的控球后卫吐露的,他表示:自己被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是因为身高达不到预期、迫不得已的结果。不难想见,在这样一个仍然以身高为标杆的球员选拔体制中,“林书豪”们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有打球的机会。

    亚德利还提到了中国联赛的阴暗面:“黑哨”,腐败的裁判左右比赛的结果。这类题外话丰富多彩且内容翔实。此外,外籍球员过分火爆的表现也令中国球员相形失色。

    笔者并不打算在这里透露故事的结局。但我可以打保票,当你放下这本书时,会蓦然发现自己一直在为猛龙队鼓劲加油,直至终场哨响。的确,这在中美两国别无二致。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分享到: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林书豪?
“美国例外”:乔姆斯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