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共产党竭尽全力为一个“更好的国家”奋斗,却不得不面对滑稽的现实——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不是被人民,而是被市场赶下台的。
在某种程度上,二战改变了意大利共产党的命运。1944年,随着盟军快速推进,意共成为武装斗争的先锋。至1946年,它已拥有200万党员,1948年晋身全国第二大党。
意大利共产党拥护战后的议会民主,成为体制内的主要反对派。但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里的角色那样,他们很快陷入了自身掌控不了的命运,被排挤出联合政府,遭遇铺天盖地的反动宣传——教皇甚至声称,投票给共产党将“永遭诅咒”。
作为少数派,意大利共产党却坚决抵制西方民主赋予他们的许多权利,认为这些权利违反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言论上,他们似乎无比期盼资本主义的末日早点到来,在行动上又是颇有建设性的改革者。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意共重新赢得了1/3的选票。在他们控制的城市如博洛尼亚,当地居民感觉自己就像生活在瑞典。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意大利共产党开始尝试远离苏联。他们谴责“布拉格之春”,谨慎地支持持不同政见者,批评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干涉,还公开抨击1981年的波兰戒严令。尽管如此,意共仍然挥舞着红色的旗帜,彼此之间互称“同志”。接下来便是东欧剧变,意共无比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负担。1991年,它更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略显神经质地想要掩盖过去所有的痕迹,对选举上的糟糕表现于事无补。
本书作者卢西奥·马格里是名副其实的“局内人”。他于上世纪50年代加入意大利共产党,60年代创立《宣言报》,该报成为党内左派的喉舌。然而,意共内部的自由派声称“无法容忍以这种形式破坏民主集中制”,虽然马格里坚称“我不是有意伤害党”,《宣言报》仍然遭到解散。马格里也被迫脱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回归组织。
有人可能想当然地以为,作者会带着私愤篡改历史,但马格里秉笔直书,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对意共曲折发展经历的客观解读。另外,本书也是关于作者对意共复杂感情的记录,从他的许多词句中可见一斑,譬如:“此时此刻,深深的怀疑使我在几周到几个月里无法写作……”许多时候,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酸楚,意共竭尽全力为一个“更好的意大利”奋斗,却不得不面对滑稽的现实——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不是被人民,而是被市场赶下台的。
最后,谁是标题中的“乌尔姆裁缝”?此人是18世纪的发明家,制造的飞行器在试飞时不幸坠毁。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曾在一首诗歌里提及这个故事,评价说,尽管乌尔姆壮志未酬,人类终归还是学会了飞翔。古往今来,失败者都以类似的方式自我安慰:“总有一天,我们会赢得胜利。”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