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言技能对谈判发挥了作用
40年前的这个月,那天早晨天气阴冷,尼克松总统抵京展开开拓性访问,目的是改善经历几十年敌对的美中关系。他走下“空军一号”,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
有一张照片记录了这一刻。从照片上也可看到一名戴眼镜的高个子中国人站在周先生身后,此人叫冀朝铸。
“我清楚记得那一天。”几周前,在位于海南的家里,冀先生说,“周总理要我站在他身后,仔细听。”冀先生如今已82岁,过着退休生活。1954年在日内瓦,冀先生也在周先生身边。众所周知,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先生握手。在朝鲜战争后,这一怠慢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
冀先生担任中国领导人的英语翻译20多年,多次出现在历史性照片当中。历史学家们说,冀先生不参与决策,但在过去半个世纪的那次重大外交中,他的语言技能对谈判发挥了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和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多次重要会谈(包括1971年7月基辛格密访中国时的谈判)。而根据白宫解密档案,冀先生参加了多数此类谈判。
纽约长大却辍学回国建设共产主义
冀先生童年时代与美国有关系,这更使他的经历不同寻常。他在纽约长大,入读哈佛大学,1950年辍学回到中国。此前不久,毛泽东的部队取得胜利,冀先生希望回国参加建设共产主义天堂。
如今,冀先生平时住在北京,而冬天待在海南。他的记忆力衰退了,但他仍为自己对中美关系做出贡献感到自豪。“我希望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和平相处。”他说,“我与两个国家都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很少讲述自己的故事。美国对冲基金富豪雷·戴利奥曾劝说冀先生撰写回忆录。4年前,他出版了《毛泽东右边的人》(The Man on Mao's Right)一书,该书记述了他当翻译和外交官的经历。
冀先生1929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一个富裕家庭。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他家逃到南方,后来在当时的共产党革命者周恩来的建议下,又离开中国到美国。冀先生回国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接着被选中当翻译,参加朝鲜停战谈判。在那段与西方隔绝的年代里,冀先生骑自行车上班,每月工资大约10美元,只有一件蓝色中山装。
“我们都是幸存者”
他是属于当时中国少数可信赖的、有能力的英语翻译。另一位是更年轻的唐闻生,即尼克松和基辛格访华时毛泽东的首席翻译。冀先生说,是他推荐了唐女士。唐女士在纽约时,是他家的一个朋友。上世纪40年代,冀先生的父亲和唐女士的父亲,共同创办了一家中文报纸。
基辛格和尼克松访华时,冀、唐两人是主要翻译。美国代表团通常不自带翻译。曾随同基辛格和尼克松一起访问北京的助理温斯顿·罗德说:“尼克松不相信国务院会保密,所以我们没有自己的翻译。”
但那次历史性时刻后不久,冀先生和唐女士就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漩涡。冀先生被逐出外交部,到乡下做体力活。1972年,周恩来问:“小冀哪儿去了?我需要他!”那年,冀先生恢复了职位。冀先生后来再度被下放,之后又复职。
毛泽东去世后,1979年邓小平访美以及后来会见里根和老布什诸位总统,冀先生一直是随行人员之一。他还被任命为中国驻斐济和英国大使,甚至曾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这都属于冀先生独特人生的一部分。他在美国长大,却代表中国。
时至今日,冀先生说,他中文讲得不好,汉字也不太会写。但他说,自己从不后悔,从未对共产党失去信心。现在,他的记忆衰退了,说话也不清楚,妻子解释着这位翻译大师的手势和想法。“这么说吧,我们都是幸存者。”她说,“这是他想说的。
美国《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