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个非洲弹丸小国的耻辱标记,为何会让整个世界蒙羞至今?
我还记得当年从法国电台听来的一个“黑色”笑话。流行歌手约翰尼·哈里戴被两位喜剧演员拿来开涮,当饰演约翰尼的演员被问到怎样看待卢旺达国内胡图人和图西人的冲突时,他给出了驴唇不对马嘴的回答:“我更喜欢U2组合的最新专辑。”全场爆笑。笔者已不记得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肯定早于1994年夏天。那年4月至7月,当这个小小的非洲国家所发生的恐怖事实逐渐被公诸于众后,所有与之相关的玩笑全都从人们嘴边消失了。
直到前不久,女作家内奥米·彼纳伦的首部长篇小说《在大裂缝上奔跑》,才把某些公众不愿直面的往事从公众的头脑中唤醒。该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历程,背景正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占人口大多数的胡图人对少数民族图西人进行的种族灭绝。与纳粹和红色高棉的所作所为不同,因为缺乏相关档案,究竟有多少人在这场空前的暴行中死亡已不可考。今天,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数字在80万左右。
令人不安的绝不仅仅是死亡人数,其他很多细节足以令你的血液冻结。首先,这是一场邻居之间的残杀,如果你不幸是一名图西人,那么,邮递员、出租车司机乃至最普通的农民都可能对你痛下杀手。其次,这是一场技术含量极低的杀戮,加害者们的主要武器是弯刀和大砍刀。最后,想想西方世界当时的自鸣得意或者说无知吧——卢旺达?是个国家?在哪里啊?再联系到联合国对种种罪孽的忽视以及卢旺达邻国的迟钝反应,你就会明白:这么一个非洲弹丸小国的耻辱标记,为何同样让整个世界蒙羞至今。
如今,彼纳伦将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作为本书的背景,我们都应该为她的勇气喝彩,感谢她大胆而真诚的努力,试图通过勾勒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欢离合,将人类在20世纪末犯下的最可怕兽行浓缩并记录下来。她的主角吉恩·帕特里克·库巴是图西人,被一位胡图族教练收入门下,曾代表卢旺达参加800米国际比赛,梦想着进军奥运赛场。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超过10年,从1984年写起,到种族冲突和大屠杀爆发,结尾也留下了余波,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真实而残酷的非洲肖像画。主人公帕特里克聪明好学、竞技水平高超,初出茅庐的他满以为,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已经铺就。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他开始意识到隐藏在卢旺达社会内部的黑暗漩涡。而对于读者来说,因为我们已知道了最后的结局,歧视、迫害、恃强凌弱乃至流血杀戮的步步升级所带来的绝望感,尤其令人窒息。在阴影下,帕特里克拼命试图改变人生轨迹,甚至爱上了一位美丽的胡图族姑娘,并得到国际友人帮助。然而,就在他触摸到梦想前的一刻,种族矛盾的火山爆发了,卢旺达陷入恐怖深渊。
在字里行间,彼纳伦绝不掩饰对反人类暴行的憎恨,谈不上丝毫浪漫,出人意料的是,本书的结局却富于救赎色彩。也许,这是对卢旺达现状的客观反映——这个国家的生活依然艰难,却实现了某种难得的和谐。如今,那些血债累累的恶徒已被审判并关进监狱,胡图人和图西人尽力和睦生活在一起,18年前的血色往事仿佛已过去一个世纪。让我们祝福这个国家和千千万万的“帕特里克”们吧,能在公众视野外享受和平的时光,对他们而言已是最大的幸福。
□美国《华盛顿邮报》
《在大裂缝上奔跑》(Running the Rift),阿尔冈金出版社2012年1月,384页。
关于作者:内奥米·彼纳伦是美国作家、诗人,出生在波士顿,现居亚利桑那州图森市,拥有艺术硕士和理学硕士学位。她推出过多部有关卢旺达大屠杀的纪实和虚构类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集《一位胖子的情书》曾于2006年荣获沙拉特-钱德拉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