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什么大家都不太喜欢经济学家

○作者 Robert H.Frank ○译者 小河 《 青年参考 》( 2012年02月01日   42 版)

    30多年前,我刚刚开始教书,3个在不同城市的朋友,给我发了《纽约客》杂志上的同一篇漫画。该漫画描述一个女子在派对上向朋友介绍一位男士。“玛丽,我想让你认识一下马蒂·桑代克。”她说,“他虽然是经济学家,但人挺好的。” 

    漫画就是信息。人们觉得漫画有趣,往往是因为它透露出了现实的一些信息。是什么导致漫画里对经济学家的那种评价?出于对这个问题的不解,我开始问那些发现我是经济学家后难掩失望的人们。他们均提到上经济学导论课的不愉快经历,一再抱怨“都是些看不懂的图表”。

    无疑,一门课给人留下不愉快的印象,不等于它没有价值。但不幸的是,多数学生从经济学导论课里,似乎没有学到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据最近的一个研究,在上完导论课几个月后,这些学生在回答一些简单经济学问题上,与没上过导论课的人没有明显区别。 

    怎么解释这种糟糕透顶的表现?一个问题是,导论课都属于百科全书式的笼统内容,它显然不适合日后不会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生。这种课程过于关注已成为当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他们没有工夫和精力掌握如何用基本经济学原理解释日常行为。但还有一个更令人不安的解释,许多教授自己都没有吃透概念。 

    不妨以“成本-效益原则”来说明。根据这一原理,做某事的成本至少和收益一样大时,那么这件事就值得去做。尽管这原理听起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许多人还是不会正确应用,因为他们不懂什么是相关成本。举个例子,去听一场演唱会的真实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不仅包括门票的显性成本,还包括因你去听演唱会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机会的隐性价值。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机会成本是一个中心概念。但由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保罗·费拉罗和劳拉·泰勒的研究表明,许多经济学家未必真正理解这个概念。在2005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研究者让近200名经济学家回答以下问题:“假设你免费获得一张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不能转卖),而鲍勃·迪伦同一晚上也有演出。迪伦的演唱会票价是40美元。在平时,你愿意出多达50美元去看他的演唱会。假设去看任意一场演唱会都没有其他成本。根据这些信息,你选择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0美元、10美元、40美元还是50美元?” 

    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所有你因为去看他的演唱会而必须牺牲的总价值,即你去听迪伦演唱会的价值。该价值是10美元——对你而言,就是这场演唱会值得的50美元票价和你必须花的40美元票价之间的差额。所以,毫无疑问,答案是10美元。但只有21.6%的经济学家给出了正确答案。 

    经济学导论课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教会学生怎么理智地衡量成本和效益。教授们试图教授学生百科全书式的内容的机会成本,似乎是不能达到目标。就像费拉罗先生和泰勒女士的论文的副标题所称,这是“乏味科学的乏味表现”。

    □美国《纽约时报》

分享到:

 

美国大学教育若要大改,会成什么样?
给孩子取名,政府也要管
为什么大家都不太喜欢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