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中国,我们老外是“长触角的”怪物

○作者 Tatiana Vekovisheva ○译者 邱迟 《 青年参考 》( 2012年02月01日   23 版)

    春运中的外国人

    想找找当“类人动物”的感觉么?那就来中国吧。

    想找点新鲜事做吗?不想当普通人了吧?来体验下当《星球大战》主角的感觉吧,带触角的蓝紫色的怪物哦!

    所有这些你都能在中国感受到。老外社区期待您的光临!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广告——“世界观之旅”,具体来说就是旅游的目的已不在于观赏那残损破败的建筑,而是体验一种别样生活。实际上,现代娱乐产业已是一应俱全了,只是在“角色扮演”类型上稍逊一筹。您还从没觉得自己是外星来客吧?那就来中国体验一把吧。当你离开机场乘坐出租车时,就能感受到长长的触角发出的“吱吱”声了。 

    在这里必须解释下汉语中的“老外”一词,其词义为外国人。“老”表示尊敬的前置词,“外”意为“国外的,异国的”。这个词具有两个含义:第一,外国人。例如:“哎,快看快看,那老外看中文报纸呢!”“老外”的第二个意思,是说话人觉得交谈对象完全不懂一些最基础的内容。例如:“你怎么这么无知呢,就跟个老外似的。” 

    “无知的人”在中国越来越多。据新华社报道,仅2006年,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已达5.1万人之多。据中国官方消息,在上海绝大多数外国人(85%)来自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法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其中99%任外企驻上海办事处或分公司领导职务。 

    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中国。交换生不算在此列,他们是特殊群体,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下回再议。顺便提一句,那些带着相机穿梭于皇家园林之中的游客,那些在企业展会上溜达的老总,他们旅游,不过是为了观赏异国风情的美丽,行程忙碌而短暂,就像处在发情期的蝴蝶,漫无目的飞舞。他们没有身处异国的感受,这些经历对他们来说只是短暂的过程。

    打着领带、穿着西服的中国人,在城市中间急匆匆穿越人行横道,那种人挤人的感觉,那种可以感受到对方呼吸的体验,那种过马路、穿越车流后感谢上帝的心境,这些经历冲淡了身处他乡的陌生感。所以,对于那些短暂停留中国的人,我们不将其列入名单之列。

    我们要说的人,就是那些不同等级的经理,各种岗位上的领导人员,程序员,简而言之——老外白领。他们来到这里或者是为了职务升迁,或者为了更高薪水,或者是因为公司业务扩展等等。这些人在中国一待就是几年,尝遍人间冷暖、异域风情,他们每周工作朝九晚五,学习汉语浅尝辄止,要么同妻子煲电话粥,要么在当地寻找女伴,偶尔也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他们的生活四平八稳,就如同工资那样。他们的民族感、文化观、自我定位都很恰当,他们知道自己在这里做什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我们要说的另一类人,是比较特殊的。他们是漂泊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在本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来到中国寻找归宿。一般来说,他们来到这里,生活要从零开始,心中只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他们知道外国人的身份是可以用来兑换金钱的,更清楚在哪里可以找到合适的价格。

    如果他们的国籍在中国市场不够有吸引力,那就换一个更能赚钱的国籍。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身份赚钱:大眼睛、白皮肤、卷头发,保证生意兴隆。欧洲人的相貌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俱乐部开业典礼上请个老外捧场,更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工作:轻轻松松,荷包满满,就因为是外国人,发出“吱吱”声的触角的出场价——每小时200元。 

    还有一条途径就是教授英语:在中国对这门语言的热情可谓空前绝后,上至45岁的经理人,下至5岁的小孩子,全民都沉浸在英语的浸泡之中。中国人认为,教授语言的人只能是母语者,然而随着英语大潮的袭来,俄罗斯人、葡萄牙人、罗马尼亚人都变成了英语母语使用者,当被问到“你从哪里来”的时候,只要自信地答道“美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民族归属感是一个特殊的问题。老外都喜欢组成一个小群体。一个背影,一个微笑,老外与老外在地铁里相识,“嘿嘿,他也是个长触角的”。我们这些人都是长触角的,长着非亚洲人的面孔,我们很喜欢聚在一起,不需要什么统一的原则。

    在上海其实有很多外国人社区:每个月,阿根廷探戈爱好者、时尚人士、英语老师、牛津剑桥的毕业生(哈佛的毕业生有自己的社团)、牌友们都会聚在一起,欢度时光。按照国籍划分的小组同样令人愉快。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意大利人、哥伦比亚人、犹太人、丹麦人、瑞典人、芬兰人、瑞士人、印度人、马来西亚人、俄罗斯人,所有民族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团体。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真正的侨胞,彼此都很熟悉。在这里大家可以互发短信,恭祝节日,可以讨教怎样在中国做煎饼、烤复活节面包,大家很乐于帮助彼此。因此,“自己人”的范围从未这样宽广过。俄罗斯人认为所有独联体人都是“俄罗斯人”;葡萄牙人兴高采烈地和巴西人搂在一起;全拉美人成兄弟拜把子;法国黑人白人对于最近的巴黎近郊事件和地图混乱不屑一顾,一起在咖啡馆喝咖啡,勾引姑娘;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忘记了关于希特勒民族血统的争论,手挽手地奔向维亚纳咖啡馆庆祝复活节,偶尔也会蹦出一句“带馅奶酪卷——这不是我们国家的菜,它是奥地利人的”。 

    自从2004年上海开始接收外国公民申请永久居住手续后,已有224名外国公民获得城市“绿卡”。据新华社报道,2004~2006年申请“绿卡”的外籍公民超过400人。然而无论外国人如何努力融入中国环境,他们依旧是“外星人”。

    老外这个概念是无解的。就算是在中国生活30年,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娶中国女人为妻,生5个孩子,能用孔子引经据典,同王蒙称兄道弟,精通中国内外政治,走在大街上还是会被人们围观,就像看电视一样。卖水果的小贩赞叹着,夸奖你的汉语水平炉火纯青,震惊的中国人用异样眼神看着你,甚至能从自行车上掉下来。而我们老外呢,一天之内把第5个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中国人扶起来,然后恨不得赶紧给眼睛做个手术,把头发拉直,染上黑色,急匆匆地消失在城市背景之中。 

    外国人在亚洲的生活,自我认知都处在矛盾之中。欧洲人不可避免地认为,自己长着异族的身体,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的异物,亿万生物中的白乌鸦。无论是买菜、理发、看病还是上班、让座,老外总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一种异样之感不绝于心。“我是一个外国人,一个合法的外国人”——有歌手这样唱道。想找找当“类人动物”的感觉么?那就来中国吧。

    □《俄罗斯杂志》网站

分享到:

 

在中国,我们老外是“长触角的”怪物
春节可助中国推广“国家品牌”